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母亲的嘱托》: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吴非 参加讨论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写在斯霞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  

  孙复初著,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在斯霞的墓碑上,刻着她的墓志铭:“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我们能不能像斯霞那样站立,能不能像她那样去爱学生,最终可能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她那样的勇气。
    ■吴非  
    孙复初教授是斯霞老师哲嗣。今年3月,朋友送来他的新书《母亲的嘱托——纪念斯霞老师诞辰100周年》。当时我仍在病中,医嘱不要阅读。后来忍不住翻阅起来,待我看完这本书,已是夏末。复初先生双目失明,用他的话说“已经无药可救”,而我还在为自己左眼渺茫的一线希望苦苦挣扎。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又看到永远的斯霞。
    斯霞老师从没有惊人之语,她一生做教师,恪守教育常识,她在这些场合讲述的,仍然是教育的常识。
    在教育界,特别是在江苏,有谁不知道斯霞老师呢?南京市民听到斯霞的名字,无不肃然起敬。我还是个小学生时,就听老师们说斯霞。我就读的长江路小学和她的南师附小相距仅10多分钟路,可我不过是个小学生,没见过斯霞老师。后来读中学,搞阶级斗争了,无意间听说斯霞老师的母爱教育“有问题”,那时受批判的人一个接一个,中学生并不在意。然后就是“文革”了,听说南师附小的斯霞也被殴打……慈母一样的教师被学生和同事殴打批斗是怎样的一种残忍,现在年轻一代是无法想象了,可是在那个年代里,斯霞的经历不过是民族悲剧中的一个小细节。回忆“文革”,真让人受不了!
    这次我读《母亲的嘱托》,看到作者对往事的记忆,和我的听闻基本一致。我真想不出斯霞在那些年代是怎样熬过来的。
    后来,我插队去了乡下,一直到大学毕业,“教育的春天”来了,才又知道斯老师的消息,她的孙女就在我的班上。认识她的人很多,我不断听到有关斯霞的故事,如她不肯就任市教育局副局长,不进办公室,仍住在平民区的蜗居,等等。上个世纪80年代,单位里分房总要闹点风波,有人就说“算了,斯霞也就住那么一小套”(当然,这样分析问题不一定正确)。上世纪90年代,经常见到斯老师,这时的她已是祖母级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站在一棵老树下,是名校才有的风景。我见到她几乎都是在一些座谈会、纪念仪式上。在这些官方主办的活动中,免不了要听一些使人厌倦的官话,但是,只要宣布“下面请斯霞老师讲话”,会场就安静了,大家就特别注意听了。
    我必须指出的是,斯霞老师从没有惊人之语,她一生做教师,恪守教育常识,她在这些场合讲述的,仍然是教育的常识。偏偏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尊重常识,这就显出了老太太的“不合时宜”。她一生做小学教师,大概从没想小学教学会搞成那个样子,特别是说到“小学生作业太多”,“小孩子没有时间做游戏”,“小学生戴眼镜的太多”等,语气往往很激动。我听了倒是很入耳。然而,不但教育官员早已麻木,连相当一部分教师也昏昏然,哪里有什么用!我不怕人微言轻,常对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表示不同意见,我知道说了不会有多少用处,但是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面对日益猖獗的应试狂潮,她发出的呼号,竟也没有回声。如此现状,怎能让人平静下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