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校长 >

《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梳理教改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刘冬岩 参加讨论


    当前,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层出不穷,但是如何跨越改革的时间、空间维度,从整体上对新课改进行梳理及理性的探索却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超越表象对新课改进行一种发生学式的逻辑梳理?如何打破单一线索的时间流程,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历史写真,作一种立体式的多维结构剖析?张荣伟的新著《“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一部著作最突出、最闪光之处应该是研究的问题域及对问题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体现了作者明辨慎思的研究品质,尤其是整体的视角以及系统、动态的思维方式,对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与反思,充分揭示了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突破了以往对于课程改革细枝末节的片面分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让我们对课程改革获得了一个整体认知,纠正了某些研究者及实践者割裂看待课改的片断式思维。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涉及政府、学校、社会多个部门的协调,也需要教材开发、教学实践、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协调一致。该书系统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指导思想及具体的理念以及实施的步骤,对许多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措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作者对于课程改革的审视不是一种客观的综合,而是在综合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程改革不是零散的,也不是线性的,而是遵循着一个生态系统的逻辑,只有各个系统的协调改革,才能促进改革的整体发展。只有提高我们对教育变革的整体意识,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课程改革过程不可能与传统断裂,而是像生物环境一样,在进化、在发展。课程改革是从传统教育这个母体中催生出来的,与传统教育之间必然存在着关联,它们之间必然具有连续性。作者没有把课程改革作为特立独行的崭新的事物,而是关注了课程改革的演变与升华。作者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是仅仅局限于当下的课程改革现实,而是把课程改革看成一个过程,注重分析此次与之前的课程改革的继承性,视课程改革为传统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
    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课程改革,每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都离不开本国的体制和文化。各国的文化、教育背景不同,课程改革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样态。寻求课程的革新之路,必然要考虑到国情。然而,很多人在审视课程改革问题时,往往滤去了国情和教育的历史,只剩下对某种抽象理念的捍卫或是实践问题的狭隘的抨击,其恶果是使得关于课程改革的研究游离于国情的根基之外。
    本书对课程改革的审视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它始终将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特殊的教育传统作为思考课程改革的必然因素。从国情出发考虑课程改革,并不就是封闭、保守,拒绝西方课程思想的引进与实施,而是一切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本书详细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课程改革的结构和特点,并突出了我国课程改革是以政府推动为开端的一次课程改革。该书指出,由于推动课程改革主体的不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改革模式,即行政模式、专家模式、草根模式,而我国的课程改革则偏向于以行政模式为主,只有认识到这一问题,才能了解整个课程改革实施的内在动力,并意识到我国课程改革与其他国家课程改革之间的根本差异。因此,在制定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
    在阐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时,作者确立了影响课程改革的两个哲学基础,即人性论与知识观。一方面,课程改革要考虑到将什么样的知识体现在课程设计里,另一方面,课程改革根本上还是关于人的意味很浓的学问。如果课程改革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首先也应该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毋庸置疑,确立这两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便为思考课程改革问题找到了适切而必要的分析视角,可以结合当下知识论和人性论内涵的发展变化,更好地理解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诸多新理念。
    该书除了关注课程改革的理论外,还坚持直面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尤其关注并反思了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热点问题以及引起重大争议的话题。将思考聚焦于课程改革过程出现的“不美好”的问题,这体现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深切关怀,也说明了作者没有把课程改革看成任何疾病也不染的金刚之躯。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的笔触及思维,走进真实的、充满困惑的课程改革实践,感受一个鲜活的课程改革。(刘冬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