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书是一面镜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冷玉斌 参加讨论

    某天在“罗辑思维”的微信公号里听罗振宇推荐好书,他正说着金圣叹的作品,说着说着,忽然就来了这么一句:
    “人生很短,永远要站在美好事物的旁边赞叹。”
    甫一听得,心念大动,极是认同。在我的心里,书籍是美好的事物,读书一直是美好的事情,每当想到读书,往往也会情不自禁重复学者张新颖那一声朴素又直达本质的赞叹:读书这么好的事!
    读书,是多么好的事呢?
    想到朱熹先生的《观书有感》,朱夫子用他清浅而朴实的诗行,把这件事的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写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看,书是一面镜子,将世间万物收纳其中,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天光云影,又浪漫,又诗意。“徘徊”,这里有一种动态,不是孤立的天光与云影,而是天光与云影交融,耐人寻味,甚是美好。此外,自阅读的角度,还可以将它领悟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境界,所以,书会带给读者特别多的联系与沟通,更重要的是,他说“书”是一面镜子,那么,一面镜子除了照映生活,还能照什么?没错,照出自己,是把书读进去,在书中看到自己,这一点也值得思考,倘若读来读去,自己的大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却生成不了自己的见识,肯定是不行的。接着问渠水何以清澈,那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书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源头活水,源头活水会带来资源,不会枯竭;会带来净化,不会污浊;会带来更新,不会陈腐;会带来进步,不会停滞。源头活水一旦引进来,那么对于教师个体,或者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甚或一个国家,那一定会拥有共徘徊的“天光云影”,一定会水清如许。
    就个人而言,说“读书这么好的事”,总归还有一些私人的体验与心得。当过往经历渐渐沉淀,深深领受读书的好,所以,常常感谢书籍,感谢有书读的这些日子。
    读书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对我来说,从开始工作到现在,一天天教书,一天天读书,正是以读书进行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建构。
    上世纪末中师毕业,回到小镇做老师,可以肯定那时的我知识结构存在大缺陷,对教育的理解,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相当不够。近二十年过去,我就没有再系统地接受过学校教育,那么,从当初的荒芜,到现在有些机会与同仁交流,表达一些对教育、对世界的看法,是哪里来的勇气?是来自因读书而发生的自我教育。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外,还有自我教育——即使在信息时代,自我教育有了更多元的形态,读书仍然是最为便捷,成本适宜的。直到现在,我做得多的还是读书,我所受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读书而来。
    举个例子,比如课堂教学,刚刚开始工作时,完全是经验式的,并且很快沮丧地发现,之前在学校里所学的教学法之类,没有太多的用处。后来,我是如何入得教学之门,或说,是怎样摸索到教学的部分真谛?还是读书——就在新世纪到来前夕,我读到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
    那时候真的不会上课,怎么去读一篇课文,怎么带着孩子学习语文,怎么样在课堂上提问、与孩子们展开对话……对于这些今天看来不过常识的事情,当时真是难倒我了,幸亏那时候,最早一版暗红色封面的《教海漫记》来到我手边,读到了于老师《燕子》《静夜思》的教学实录,我反复读,仔细揣摩他的思路、他的智慧;又读到了他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他用通俗透亮的话语讲出来,比如“露一手”“熏锅屋”“开窗户”“谁也说不准哪块云会下雨”,回过头去看,这其实包含了语文教育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在读了这些篇章之后,我似乎看到了教学实践中的光亮所在,就朝着它一招一式学,一字一句练,后来我总称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是“扶我上战马的书”,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真正看见了课堂,并朝着课堂出发了。
    前阵子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阅读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文章中我回顾了自己阅读洛克的历程,简述了洛克的教育观念。洛克这个人,他对我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句最简单的话,至今都刻在心里,洛克说:“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刷洗不掉的。”这话完全可以成为所有时代教师教学指南的第一条。约翰·洛克这个人、《教育漫话》这本书,可不是我在教科书里学到的,他完全是我在个人阅读中的遇见,正是因为读书,我遇见了一本又一本对我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书,使我这个基础一般的中师生,没有掉队,没有落伍,并且完成了自我启蒙,懂得放出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去表达。
    显然,没有谁要求我这么做,但因为读书,一个人就开启了自我教育的大门,自我建构的车轮就缓缓转动起来,带着这个人上路了。
    作家止庵先生有一次与读者谈读书,说得极有意思,他说他从来不问“我们”为什么读书,只问“我”为什么读书。“我”读书,就是为了不变成“我们”,自我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认识自我,成长自我,那么读书也就是最终让每个人都有“表情独特的脸庞”(布罗茨基语),也就是成为自己,而不是和他人一样。做老师的人正可以想一想,在自己的课上,思维方式,抑或话语风格,是不是跟别的老师都一样?是否有自己的教学追求乃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是否对自己的学科有独特的理解与坚持?我觉得就是这些决定了孩子们是否亲近你,是否能快乐地与你度过每天的学习生活,说到底,“专业发展”这件事,多数时候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完全推动的,只有用自我教育来完成。读书,正是自我教育的最佳路径。(作者:冷玉斌,系2015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6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