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当代缺失与全新开辟:不可忽视的运河文学创作与研究——兼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郝雨殷一冉 参加讨论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并沿用至今,阅尽三千年华夏水运历史,承载了运河两岸无数中华儿女的人生经历和丰富多彩的事迹。运河之水从一开始就孕育出了运河文学,在运河之滨诞生了一首首传诵经典和一部部文学巨著,共同记录大运河的古往今来以及运河边的民风民情。
    尽管“运河文学”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但从运河开凿之初,围绕运河主题和内容的文学表现就已然出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连通长江和淮河;隋朝在天下统一后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开凿“永济渠” (即隋堤)的决定。在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里,以“隋堤”入诗、“运河”为景的作品屡见不鲜。唐代白居易的《隋堤柳·悯亡国也》一唱三叹,令人深思。南宋杨万里为官历程中写作了多篇运河行旅诗,寄托了诗人的忧思远志。元曲中亦有运河元素的延伸。明代文人归有光一生用了大量笔墨进行运河文章的抒写,绘制苏州府的历史地图。清末龚自珍创作《己亥杂诗》 ,其中包含了介绍运河概况、描绘两岸风景、沿运赠友诗、沿运冶游诗、舟中感慨诗等。
    诗词曲赋在运河的滋养下大放光彩,而依运河而生或与运河相关的小说文体也有很多成为流传至今的文学名著。曹雪芹在经历过家道的兴衰沉浮和世间的人情冷暖后,思想日渐成熟,于通州不远处的张家湾开始创作《红楼梦》 ;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在运河岸上的第一码头山东临清,不仅商业交通的背景与临清的地理位置吻合,书中语言也尽显地域乡土风味,如“不待见” (不喜欢) 、“言不的语不的” (无法说) 、“栽派” (委托) ,都是临清当地人的口头语; 《水浒传》描写的故事发生于山东梁山泊,与运河相连通,其间的背景、人物和情节都与运河密不可分,行走在鲁西地区的运河沿岸,仿佛置身于《水浒传》的世界中;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卷的“三言”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和80个故事组成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其素材大都来源于大运河两岸,冯梦龙和凌濛初利用这条黄金水道,往返京杭之间,进行民间采风,广泛搜集民俗素材,最终锤炼出传奇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运河为背景和题材的文学创作一直未有起色,甚至有所式微,只是有一位文学神童——刘绍棠,被称为“运河之子” 。他出生于运河之畔,怀着根土的情怀,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在近50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 27部中篇小说,上百部短篇小说,几乎全部作品都是讲述运河岸边的农村故事,主人公都是运河边的农民和农民的儿女。1982年有学者命名刘绍棠的作品属于“运河文学”后,又有学者研究了运河文学的理论框架,认为由丰富的著述和作品建构起的运河文学体系即为刘绍棠倡导的“乡土文学体系” 。还有学者对刘绍棠的文学写作的评价为“社会主义美文学” ,又提出“美文学”之于当下社会的意义。充分肯定了刘绍棠运河文学写作的精神品质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我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关于长江、黄河的歌颂和表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多年以来,像刘绍棠那样牢牢扎根于运河边上的运河题材的文学创作却十分鲜见,成为我国当代文学的巨大缺失。最近,作家刘凤起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在这一领域填补了空白。小说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塑造了大运河两岸人民中众多人物性格和英雄形象,深刻揭示和表现了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大运河之魂。作者通过作品提出“大运河是父亲河”“海纳百川,运河在先”“平安第一福,携余第二福”的运河文化理念,更是运河文学的主题精神创新,值得关注和研究。
    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为背景,展现了京津地区北运河两岸人民的生存状况。作者刘凤起力图通过描写抗日英雄刘光汉及其周围的抗日群体从蒙昧到觉醒的过程,揭示出中国人民团结共进的民族理念和顽强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该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民间好汉刘光汉完成了从持守“平安第一福”的家训传统到投身于“驱逐倭寇,报国恨家仇”的性格转变的三个蜕变期,深刻折射出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整个中华民族由“蒙昧”到“觉醒”的过程。
    1937年的“七·七事变”打破了一切善良人们的美好幻想,标志着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展开。主人公刘光汉在这一时期里经历了三次生死考验,他所带领的抗日队伍与倭寇、汉奸进行了艰苦作战,最终取得胜利,达成了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全面觉醒,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把政委成智声的一番话作为结语,使整部作品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只要我中华民族有一批刘光汉在,鬼子就永远甭想奴役中国。它可以用坚船利炮占领运河两岸,可它永远跨不过去咱中国人心中的那条大运河! ”那个时代,民间英雄“刘光汉”不是唯一,却是典型。在国家命运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作为运河儿女,“血性”与“担当”使得他挺身而出,英勇杀敌,扬威中华民族,血染运河,保卫大地神州。此为大运河之精神,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永远发扬。
    《永远的大运河》所言之“永远” ,不是运河之水流动的永远,而是运河两岸乡土文化扎根在中华儿女心底的永远。不同于黄河“母亲河”的孕育,大运河的古老经历了千秋的风雨烟云,大运河的悠长哺养了无数百姓、城镇,印证了作者刘凤起提出的概念——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父亲河” ,镌刻了两岸埠铺的锦绣,凝聚了亿万百姓的辛劳。 《永远的大运河》不仅是传唱运河英雄疆场杀敌的高亢战歌,也是作者在研究运河文化的基础上为读者展示的壮美画卷,更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鸿篇巨著。小说真正做到了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并举,让世人铭记大运河的过往并由此昭示未来,让大运河所汇聚的中华智慧、力量和凝结的民族之魂永远流淌。同时,中华古老的运河文学,从此有了当代传承,按照作者的规划,这部小说共要创作出五部,更加预示着未来的运河文学,一定会越来越绚丽多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