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作为记者的旅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赵秀红 参加讨论

    
    九儿 绘
    误打误撞做了记者,这份职业最滋养我的是能走很多地方,见识很多人,若两者权衡,还是前者更有吸引力。
    可是,记者的旅行,是采访任务之外的收获,两三天的出差,因为工作关系,你到过某地,可是心思全在工作上,最幸运也不过有个小半天时间的偷闲,选一个地方转转,你只是匆匆经过万千风物的身影。所以,作为记者的旅行,浅尝辄止,一瞥惊鸿,总是不尽兴,是西餐主菜之后的甜品,是还没来得及表白的暗恋。
    当我眯起眼睛看着中国地图,算算还有多少个地方尚未踏足时,心中有种听到引擎声立马抬脚出发的期待。也许,唯其不尽兴,因而更向往。
    我记得一次紧急采访中,车窗外闪过甘肃漫无边际的黄土高原,不生草木,瓦蓝天空的衬托下,那震撼人心的荒凉;我也记得去青海尖扎县山顶采访一个教学点,在汽车转山时,远远看到一幕奇景:本是阴天,坎布拉地质公园的“丹霞”峰林和李家峡水库都隐在雾中,突然间,在某个时刻,灰暗的天幕似被拉开,慢慢放出一束束光柱,投射在丹红的岩体表面,壮哉美哉,竟无一字能达;还有一年酷夏,随一所高校去和田学生家家访,穿行在新疆特有的高耸的杨树林中,突而清凉得一个激灵,在这里,欣赏过维吾尔族最传统的民居建筑,喝过维吾尔族人的八宝粥,摘过热情大叔园子里的水果,更难忘啃玉米的小姑娘用奥斯曼草汁涂抹的浓黑而又几近相连的双眉。
    你是去过一些地方,还是去过这些地方的机场和酒店?要是拿这个问题问问身边的同行,估计只有苦涩的笑,就我自己而言,大概有一半地方的回答属于后者。旅行离不开对风俗人情的探访,不浸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不能得其真味,采访这种场合的交道太过正式,反倒是结束之后的闲谈、闲逛更易见性情。所以,有的采访仅仅是工作,有的却能变成旅行,全凭运气。
    六年前,去杭州,有一个上午空出来,中国美院的老师带话来,一定去象山校区看看。这一看,大脑皮层里像暴雨天晴之后留下的车辙,一棱一棱地,一眼惊魂。看过不少大学的校园,各有特点,但风格统一的不太多,总会在一些颇有时代感的建筑里,突兀地立起一栋新锐派的作品,一个校园得有十种八种的风格混杂着。而象山校区是我见过的最一体的大学校园,很有风情地诠释了中国建筑的气派、风韵、空间感,像一整个儿的天外来物,降落在象山转塘镇。
    不过八百亩,不同于各地大学城之大兴土木,校园依象山而建,不破坏本地之山水走势。虽然也是新建校区,但是留住了历史,在它的大结构中,也在小细节中。与一般建筑混凝土或玻璃的外立面不同,象山校区在一些建筑的外层搭建类似斜棚的设计,上铺青瓦,对中国气派的建筑有股执着的倾慕,据说头上的青瓦和脚下的青砖都是有年头的,是从浙江或安徽等地农村拆掉的老房子中求来的。有一栋教学楼,外立面都是大扇原木门,敦厚质感,兼顾私密和通风。木门开启,风景一步一换。恍惚间,你以为有美人从中庭的园林踏进中国古代的宅院,却是一群活泼的年轻学生走来。校园的任何一块空地可以根据季节种菜或者向日葵,角落里也有大石臼让你种莲花或者其他小玩意儿。
    象山建筑群是中国气派的,但空间的表达上却有种叛逆,不想泥古。看建筑,很难不关心它的设计者——该校建筑学院的教授王澍,整个校园是他的成名作,曾获国际建筑界普利兹克大奖。这个自称“怪物”的人,有令人瞠目结舌的叛逆,其硕士论文简直就是讨檄文,从梁思成开始,一个个批判,直到他的导师齐康院士。王澍亦有对中国传统骨子里的沉迷,他的儿子取名斗拱——一种中国建筑特有的结构。原来,象山校区就是活脱脱一个王澍。
    一上午只能逛半个校园,留下半个当念想。顺带拜谒了中国美院的几位先生,虽是初次见面,却气息相投。午餐后,在象山山坡上,坐在八百年历史的大树底下,不过四人,围着一张桌子闲聊。偶尔有小毛虫从枝丫上吐丝下垂,像打着秋千,熟稔地落在杯子旁,似乎在偷得一缕咖啡香。阳光明晃晃,中有位高者,但所谈清新,难得地不带官气,甚至偶尔陷入一片静默,那是因为都很享受这午后,而不是话题间隙的冷场。静默是舒适的还是紧张的,身在其中,自有觉察。
    卖文十三载,如象山这样的旅行也并不多,真正意义的第一次旅行还是五年前。同行的妹妹仅一面之缘,那时即时通讯工具还是MSN,某天我跟她说:今年春节不想在中国过,去个暖和的地方,比如,泰国。她答:那我跟你一起!一个不全然了解但又安全的同伴让我感觉很放松,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在旅行,一个人的放逐。这次旅行从想法产生到付诸实施不过几天,很迅速,是因为太急于跳脱生活的某种状态,给自己一个了结。旅行是人生的一个缩影,途中会在不同的驿站停留,会遇见不同的人和事,在你的人生轨迹上留下痕迹,这就是生命本身的意义,至于结果怎样,又如何呢?
    在首都机场,我们约定碰头的地方,几乎有点含糊地尖叫着找到了对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让人放下羁绊,释放天性。我们约定,在国内不敢做的事情、不敢穿的衣服,旅行时都可以,总之,就是要改变平素的模样。其实细想想,既然我们有能力做出这样的改变,为什么平时不可以呢?心魔而已。
    我们夜里寻到曼谷最地道的按摩店,享受泰式按摩,做完乘坐当地的蹦蹦车回宾馆,深夜的风呼呼地打乱长发和我们的笑声,要不是华人放的稀落的鞭炮声,差不多忘了那是除夕夜。我们惊艳于童话一样的皮皮岛,流连玛雅海滩,也幸运地碰到一个有经验的船夫,让我们在大风摇晃的船上赶上了海上日落,看夕阳绚丽地坠入海中,不过几分钟,完美的坠落,叹为观止。夜晚,躺在皮皮岛的沙滩上,在一片热闹的音乐声中躺下来,一天幕的繁星“刷”一下展现眼前,清澈地闪着,很多年没有见到了,突然被一种很重很闷的感伤击中,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
    不过五天的旅行,可是每次回味起来,总觉得有半个月那么长,回来后某些化学变化在我的身上发生了。有这次旅行作比较,才知道之前的所谓旅行过于克制。也许,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偶尔让个性不受羁绊,大多时却要权衡度量。旅行之于人生,精妙处在“半”字,圆满难长久,“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古人山水画中的计白当黑,诗词中的半掩纱窗,皆是此境。
    作为记者的旅行,也许很符合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有这么玄吗?你权当是一个卖文者的意淫吧。(作者:赵秀红,系中国教育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15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