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组】 那盏盏灯,点点光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我的一块钱 “嘎嘣”一声脆响,一枚硬币不偏不斜地滚进了我眼前的下水道里。 “老师,能不能借给我一块钱坐公交车。”王文轩仰着头问我,一脸的稚气。 “当然能。不用还了。”我张口就说,自然是十二分的乐意帮这个忙。 “不,老师,我会还您的。” 王文轩回答说。 多么优秀的学生!老师真该多表扬一下。 第二日,走进教室,很自然地扫了一下王文轩的座位,他正在看书;下课了,特意停留了三分钟,他十分悠然地出去玩了。傍晚,站牌前,他正和小伙伴们打闹着。 “孩子或许今天忘带钱了。”我是这么想得。 就这样过了一周,每次都是我见他点点头,他见我“老师好!”。钱,依然是没还。 “我是不是太小气了?孩子借一块钱坐车,还盼着人家还?不就一块钱吗?让家长或同事知道了好笑话了。”自此,我打消了让他还钱的念头,直至放暑假。 要回一块钱 周日,给孩子买书,去了书店。 “妈妈,这盏灯真好看。”三岁的女儿已经很会看图画书了。 封面上的那盏灯露了一多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黑暗中那忽明忽暗的光亮,虽不是那么耀眼,却让人感受到丝丝温馨。就这样不经意间翻看了吴非老师的书——《一盏一盏的灯》。书里讲到的李刚老师的经历与我是何其相似,但李老师的处理方式和我却截然不同。他在发现学生没还钱的情况下,主动找学生谈话,多次暗示学生还钱。受此启发,暑假返校时,我找到王文轩,提示他是不是忘了什么事,在他想不起来时,又跟他说是在等公交车时发生的事情,最后他想起来忘还钱了。我借用了李刚老师同样的话:“老师知道你不在意一块钱,老师也不在乎。但自己承诺要还,就一定要说话算数。同时,要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这件事让我深受感触。起初,我是担心老师追着学生要一块钱,传出去是个笑话,怕别人说自己太小气。而事实恰恰相反,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作为引路人,就应该教导学生如何讲诚信、守道德。对待学生,要关爱,而不是溺爱;是宽容,而不是纵容;当然,也应该是支持,而不是支配。 那盏盏灯,点点光 初看此书,自以为是描述万家灯火的盏盏明灯,并不知晓是以此来比喻教师的。自我上学起,老师的代名词就是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细想,不管是自己还是同行,都不愿用这些修饰词。像春蚕、蜡烛,多少有些悲剧色彩;而工程师又给教师戴了个不切实际的高帽子。教师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可能成为超意志的天使。吴非老师认为在这诸多的比喻中,“灯”是最为贴切的,这也更能让老师接受。 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是本书的主要特点。它共收录了五十位教师的六十个故事。虽然不是作者的自身经历,而故事折射出来的理念正是他所想转达的。在每个故事前,吴非老师都做了精彩点评,或是有感而发,或是由故事延伸出来的意义。它没有论文式的假大空,读起来让人乏味。它主要讲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琐事,正是这份简易朴真,让人觉得贴近自身,又让人有着继续读到最后的欲望。吴非老师的一段话说得恰到好处:“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 回首二十年的讲台生涯,学生一波接一波地离开,我们淡忘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字,他们也和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所教过的知识也大多被遗忘。但教师与学生短暂相处的日子里,教师就如同那一盏一盏的灯,哪怕是温热的一杯水、朴实的一句话、幸福的一个微笑,也会温暖着学生的心灵,照耀着他们前行,有可能会被他们一辈子记在心里。(作者系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 肖华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