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分级阅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低估小学儿童的文学能力,或者是降格以求;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性”学习,过于关注“词语”,违反文学的整体性原则。在中低年级过于关注内容,而忽视了表现“形式”。】 在我看来,2011版课程标准在“分级阅读”上存在以下问题: (1)低估小学儿童的文学能力,或者是降格以求。四次使用了“初步”、一次使用“粗知”、一次使用“大体”,一次使用“简单”,编写者意思是说小学儿童的文学学习只能做到“初步”、“粗知”、“大体”、“简单”,还是说,教到这个程度、学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呢?两个都不对。 我有很多例证可举。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如果现在给大家放一段录像,机场有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在跑道上快速飞奔,然后腾空飞起。请问,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幼儿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他会说,老师,是因为有空气和勇气,它就能飞起来。大家能想到吗?这就是文学的思维,而且是非常好的文学思维,大人未必有。 我们都知道飞机的起飞需要空气,需要勇气大家也知道,但我们很可能想不到。实际上,莱特兄弟发明时飞机,没有勇气能飞起来吗?可见,小孩子的想法就是认知方式。 美国加登纳专门研究儿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的能力会降低。他的基本结论就是,因为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和理性能力的发展,束缚了文学的发展。也就是说,人并不是所有的能力都是线性向上发展的,有些能力会退化,有些能力需要守护。我认为,文学能力、艺术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2)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性”学习,过于关注“词语”,违反文学的整体性原则。美国学者麦克林托克写了《小学校里的文学》这本书。他说:“通过与更艺术、更有序的文学频繁深刻的接触,我们可以期待孩子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虚构有序整体的能力”;他还说:“在文学里,孩子们能够清楚看见并了解那些由美好细节构成的完整有序的整体。” 我觉得,中国文学理论的缔造者周作人写儿童文学,宣告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诞生,他就深受麦克林托克的影响。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和《大萝卜》,很多小孩子从中感觉到了小兔子的感受,并且感同身受。 二十几年前,我从日本留学回来时,带回很多世界经典的童话书。当时我在东北师范大学读书,有一次给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讲《拔萝卜》,当我讲到:“老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老鼠,这个萝卜终于被拔出来了”,好几个男孩站起来就跟着一前一后地拔萝卜,为什么呢?他们对故事的体会比大人深刻,已经进入故事的深层。大人没这个能力,我们还在无动于衷的时候,小孩子就参与了,因为他知道拔下这棵萝卜多么的重要,一定要把它拔下来,他们是通过整个故事了解主题的,小学的儿童更是这样。 斯喀特尔说:“制作分级读物的人绞尽脑汁给读物分级。他们一直非常关心词汇量的逐渐扩大,并不在意文字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我觉得新课标的文学语言观是存在问题的。《去年的树》里有优美词语吗?一个形容词都没有。那么打动你的是什么?是具体的某一个词语吗?是一个漂亮的形容词吗?不是。是文章的整体,是整个故事营造的文学形象。 什么是“优美词语”?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比如说《缠》,一首儿歌,“藤儿去缠树,藤儿去缠草,藤儿去缠……”这里有好词好句吗?没有。《风儿翻书》是我见过最简洁的诗歌,但很有表现力——风儿进屋,哗哗翻书,所有文字,全念噗噗……没有好词,却非常深刻并富有意味。 新课标在低年级重视字词、词语,可是,麦克林托克告诉我们说:“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注意力更集中,更有耐心,他们能够对文学的细节给予更多的考虑。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会在拿捏得当的美妙字词上停留徘徊,会驻足留意细节和形象,会花足够长的时间从艺术角度考量修辞。”我非常赞成这一观点。 (3)在低年级(“向往美好的情境”)、中年级(“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了内容,忽视了表现“形式”。难道低年级、中年级就不需要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只是新课标给高年级制定的目标吗? (4)在文学体裁上语焉不详(认知暧昧)。比如,低年级出现了“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到了中高年级,却只有“叙事性作品”、“诗文”、“诗歌”这种暧昧的表述。另外,“叙事性作品”、“诗文”这种表述也不够严谨,因为童话、故事也属于“叙事性作品”,儿歌、古诗也属于“诗文”中的“诗”。如果“诗文”中的“文”包括散文,那么,实际上现行的低年级教材也有散文作品,是否合适另当别论。寓言不该放在低年级,而要放在高年级。出现这一问题,原因恐怕在于对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儿童文学的文体认识不是很清晰。 (5)知识性问题。“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儿歌”与“童谣”是同一个东西。我在《儿童文学概论》指出:“儿歌就是指民间流传的或文人拟作的供儿童吟唱的歌谣。儿歌的最简洁的定义是‘儿童歌谣’。对‘儿童歌谣’取一、三字,就是‘儿歌’,取二、四字,就是‘童谣’。” 文学教育告诉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从中年级才开始。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不是从高年级才开始。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就“揣摩文章叙述的顺序”,而不是到了五年级才开始。 那么,是不是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之间的儿童文学阅读就没有区别了呢?当然不是。“分级阅读”研究就要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