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美的革命英雄颂歌——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
核心要点: ■实现悲剧的艺术逻辑和长征的历史逻辑的统一,是《血战湘江》的显著特点,也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 ■只有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方面亮明旗帜,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只有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迎来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民心的向背决定一切。有了人民的支持,即使暂时失败了,毕竟要赢得最终的胜利;失去人民的支持,即使暂时胜利了,毕竟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血战湘江》(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北影视集团联合摄制)的上映,感动了人民子弟兵,感动了亿万热血青年,感动了全中国。 影片以我党我军历史上失败极为惨重的湘江战役为题材。这种特定题材的选择,决定影片在审美规范上必定是悲剧性的。但是,如果只是展示失败而不给人以力量和信心,就不能说是悲剧,而只能说是惨剧,同时也不符合红军长征历史的本质方面。实现悲剧的艺术逻辑和长征的历史逻辑的统一,是这部影片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的奥秘所在。 首先,编导不回避我党我军的“走麦城”,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湘江之战失败的惨烈;其次,深刻揭示失败的原因在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暂时强大和极度凶残,在于博古、李德等人长期推行一条错误路线,而后者是更具本质意义的内因;再次,着意在铺陈史实中充分揭示我党我军必定走向胜利的积极因素。 那么,有哪些积极因素呢?一是伟大的革命精神。即使在最黑暗的历史时刻,我们的红军战士们仍然不忘实现共产主义的初心,“建立苏维埃”的高亢旋律穿透失败的阴云响彻九霄;即使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接连受挫,红军指战员们依然以大局为重,表现出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即使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红军指战员依然面无惧色,奋勇向前,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与光荣。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为了不当俘虏,毅然扯断已被敌人打出的肠子。试问,世界上有什么力量能战胜这样的军队呢?二是我党我军深厚的群众基础。林裁缝父子四人舍弃安逸生活跟随毛泽东当红军,上千百姓箪食壶浆洒泪送别红军,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尽管红军暂时失败了,但是老百姓的心在他们一边。有了人民的支持,即使暂时失败了,毕竟要赢得最终的胜利;失去人民的支持,即使暂时胜利了,毕竟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民心的向背就是这样决定一切。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已经众望所归。在以往涉及湘江战役的文艺作品中,大多没有写到或者没有具体写到毛泽东的作用。充分展现毛泽东在这一危急历史关头与错误路线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影片还通过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表现自朱德、彭德怀等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对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热切期盼。“保卫毛主席过江”,“过江去见毛主席”,“跟着毛主席不死”……数万红军指战员发自心底的这些呼声表明,虽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但他是红军指战员心目中的真正领袖。这就为日后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红军夺取长征的最终胜利做了充分的铺垫。 近年来,不管潮起潮落、云卷云飞,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河北影视集团始终扎实贯彻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执著探索正确反映我党我军历史的艺术形式,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血战湘江》以及此前拍摄的电视剧《海棠依旧》等,就是这种实践结出的丰硕成果。我们应当学习他们、宣传他们。只有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方面亮明旗帜,才能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只有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迎来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