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黄国辉:写不尽的另一种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长篇小说选刊》 黄国辉 参加讨论


    七月二十七日,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央企第八批援藏干部进藏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年,我的生活轨迹跨出了二十多年学习和蛰居的北京,甚至跨过了我出生的鄂西那块已算偏远的地界。几年前回恩施,站在大峡谷景区陡峭的崖壁上,深望脚下的土地和村庄,即使从小便生长在这崇山峻岭之间,竟也有了一些畏高的心悸。没曾想到的是,如今我要站在世界最高的屋脊之上,体验这里的人文,讲述这里的故事,为这里击掌而歌。
    写下这些故事,最早我想尝试的是报告文学这种不曾动过的体裁,力图做一些平静客观的描述。但是写着写着,我发现因为身处其中,自己无法抽离,无法抑制文字之中跃动的情绪。那些由内心生发的东西凝成墨液流淌出来,有太多代表一个群体所需要的表达。所以当文章最终在版面上呈现的是“散文”的标注时,我心里其实是有一些欣慰的。
    几位同事朋友看过《人民文学》第九期的这篇文章以后,发给我的祝贺里最常用的词是“感动”。在文字里,我是一个感性的人,现实中的我也并无二致。一位老大姐给我发短信说,看过文章,觉得“你是我看到的熟人中,最真实、最摸得到、最真切的”——“最”不敢当,也许能算之一吧。至少此时我坐在西藏文联的办公桌前,窗外郁郁葱葱的杨树在夕阳下跟随着秋风舞动,那些绿油油的反光会让我想起坐在北京东三环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办公楼里的情景。十六层的高度上,那些大都市里由线条生硬的建筑玻璃和锃亮的车身反射出来的冷峻光线,同样夺目刺眼,但和眼前所见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人的情感之美就在于此,不管是否天生感性,不管是哪一种感受,都有其动人之处。只是援藏给了我另一种经历和另一种视野。
    就如文中所说,援藏是一个特别有历史厚度的概念,一篇小小的散文能涵盖的内容绝不超过其亿万之一。援藏工作的第一年,最需要的就是适应、调整、融入,我能感觉到,这一年也正是所有援友们情感最为丰富和复杂的一年。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酸甜苦辣,离别之难,环境之苦,孤独之伤,实在不知道这一万多字是否能代表、能担得起那许多的心声。但我想,以我一己的感受,如果能触发援友们对一段精彩生活的难忘记忆,能让那些不了解西藏生活的读者知道,在雪域高原上有这样一些人和事,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的生活和责任,他们的乐观与坚持,那就足够了。
    当我回头再看写下的这篇散文时,也还是会有很多遗憾。一些细节还不够精微,一些内容被遗漏掉了。但是文学永远不是完美的,一只杯子装了太多的水而溢了出来,反而不美——至少我这么安慰自己。换另外一种说法,高原上值得我去经历、去记录的东西还有太多。在西藏,我会把北京来的每一个客人、内地来的每一个作家都当作亲人,不完全是工作因素,因为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种由工作延伸到情感的依靠。越融入西藏的工作环境,就越让我觉得想为这里做些什么,想让那些不了解的人了解些什么,而我的援友们,其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站立的姿态和精神。希望以后,我会更多也更善于去表达。
    感谢施战军主编、感谢《人民文学》给了我这么大的平台,倾述自己积攒了一年的心底之音,也姑且算是代那些在高原上默默承受着各种考验的人们发声吧。经历过、挣扎过,积郁过、释放过,而后坦然和平静。高原生活本就不寻常,只希望能不负时光,给自己留下一个还算欣然的回忆。
    黄国辉
    湖北恩施土家族,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综合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文学组织工作。二〇一六年作为中央机关第八批援藏干部选派进藏工作,现任西藏文联编辑事务部主任、西藏作家协会秘书长。有评论、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文艺报》《民族文学》《儿童文学》《北京日报》等,曾两次获《人民文学》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优秀短评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