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看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感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陈光忠 参加讨论


    我看央视播放的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倍感亲切和激动。我顿时想起1975年,我参与拍摄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录电影的往事。那时,我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编导;那时,人们用胶片记录历史。
    如今,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在荧屏银幕上看到从长江上建桥到海上建桥的大变化,看到现代中国在世界地位上的大变化,看到中国人民命运的大变化,看到桥史与国史,桥运与国运兴衰相连的大变化;尤其兴奋地看到有情怀、有胆识、有创新行动力的导演闫东和他的团队已经用数字化和高科技的手段,真实地记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港珠澳首次合作的世界级跨海交通工程的力作。岁月证明,中国的纪录片人,为了用镜头留下国家记忆,为了留下中国人有欢乐也有苦难的生存状态,为了留下共和国实现梦想的履印,为了留下不能忘却的艰辛而曲折的历史,不忘初心,前仆后继,砥砺前行。
    《港珠澳大桥》的精心制作,充分体现了主创团队的文化自信。他们以理性、真实的艺术呈现,精准而生动地找到了外国人想知道,我们要说的题材落脚点和契合点,让作品像大桥一样联络贯通世界之心,给世界讲述港珠澳大桥的故事。
    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海底隧道、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梁钢板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建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创作者舍弃了辉煌篇的单纯驿动摆好宣传模式和惯性思维,跳出工程大事记或超高级施工图解式的总结,用人的劳动和生活真实反映海上工程的复杂性、艰苦性和风险性,走出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胡同,调动综合性艺术与技术的手段。既尊重科学又尊重艺术,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创作者有意识地把工程的施工过程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梦想,同我们悠长的“桥”文化的智慧与哲理,艺术地链接,把技术含量转化为人文含量。作品的成功,在艺术上不仅是目中有人,更是心中有人。海上建桥过程始终赋予人性化、情感化的血肉相连。让我们感受到用钢筋水泥和高科技建造的海上大桥是有呼吸感和生命温度的。这种刚柔并济的人文关怀,带出了《港珠澳大桥》的纪实性的艺术风格和充盈着底气、志气、大气和锐气的独特文化气质。在被横空出世的伟大海上工程震撼心灵的同时,我们看到众多建桥中的著名、不知名或无名的各类工种的劳动者。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骨与魂,百折不挠的民族脊梁,高昂着民族尊严的头颅,畅流着的民族血脉。
    作品成功地把新闻报道的传播价值提升到讲好故事的直抵人心的影响力价值,把记录文献的价值提升到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乃至精神的辐射力。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人文修养。我看到了《港珠澳大桥》艺术实践的任性和执着。讲故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事中有人、事中有理、事中有情、事中有神。用事实说话的《港珠澳大桥》的故事,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中国精神、中国奇迹和中国故事。作品跳出了对外传播的急功近利的单纯针对性,而是艺术地融入人情味的适应性、服务性和互动性。
    《港珠澳大桥》像一首凝固的诗,像一曲美的旋律,像一幅又新又美的图画;给我们带来实现梦想的自豪、精神的振奋、情感的同频共振、哲理的思考和时代审美的愉悦。
    (作者:陈光忠 系资源纪录片导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