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当前文学批评的价值观症候与公共性建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金春平 参加讨论


    文学批评是历史化语境的产物,其中包含了对文学批评主体性公共功能的重新确认,即文学批评是围绕文学的分析、阐释和鉴别、判断为本位的话语活动;同时文学批评的公共性建设还需从宏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哲学的高度,将文学视为“社会历史中间物”或“时代意识形态镜像”,积极厘清文学整体的人文价值观输出,包括彰显与肯定、质疑与否定、捕捉与预感、发现与揭示。因此,重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公共性,需要在“跨学科”的借鉴与融合的基础上,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性、判断性和问题性话语,但内在坚守的共识性理念始终是“人文价值的现代性”,包括美学现代性、思想现代性、人的现代性。
    一
    对文学批评功能的多元化认同,鉴赏、阐释,或是分析、判断,抑或是无限的意义生产,构成了当前文学批评的歧义症结所在,依托于“理论体系”、“经验个人”、“意识形态”的距离差异所造成的潜在话语对峙与错位,直接影响到了文学批评话语和文学批评身份的主体性权威。当前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论症候,第一是文学批评成为理论知识的俘虏。文学批评依附于西方理论知识的大量增殖,打开了文学批评方法和意义生产的诸多可能,文本在各类批评理论的解码和诱导中,不断突破文学本体的边界,获得了文化命题的载体资格。这种批评范式追求与西方话语的同步性,舍弃了与文学本土性的自觉对接,也并未对某一理论的生成谱系和话语系统进行全面的历史语境考察,只将其中的一些结论性或推导性的理论片段作为批评论据,文学作品被置换为理论自足性和自洽性的附庸与佐证,导致文学批评丧失了与理论话语展开有效对话的主动,更无法实现对理论局限与弊端的凸显或质疑。它在试图建立批评权威性、极力摒弃个人好恶对批评理性影响的同时,无形当中充当了理论封闭城堡的忠诚卫士,而文学批评的思想自觉性、人文主体性、生命体验感被理论所牵引而走向孱弱,这成为理论式批评被诟病的突出症候。第二是文学批评成为个人经验的重复。个人化批评力图放逐理论的武装绑架,以充满强烈个人色彩的才情、才气和才思所展开的审美式批评,俘获了大量读者的钦佩,演绎着一场场精彩鉴赏的完美剧目——对作家意识心理动机的探秘、对文本组合要素的精微拆解、对文本审美效应的鉴赏引导等,在作家—作品—读者之间,建立语言意蕴、情感美学、思想认同的经验链接,成为这类批评进行分析和阐释的重要动力。但因为一切从个人的思想美学的内在经验性出发进行分析,而批评主体的个人经验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分野,而且每一位批评者都面临自我经验重复的魔咒,导致了文学批评以不变的经验话语应对日益更迭的社会变局,放逐了对时代、历史以及人的现代性普遍问题的深刻透视,无法从“历史哲学”和“人的现代化”高度进行理性的文化审视,批评的指向在回归文本并迎合和应验着作者所编织的价值世界之后,以人的内在性生活的认同作为文学问题的无解之解,如人心的安守、文化的自足、存在的荒谬、生命的困境等。因此,个人经验式的文学批评,无法有效承载从文学内在情景的诸多非文学生成机制,以及从宏阔和立体的文学生成语境中解释文本世界景观何以如此的能力,最终失去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公共性判断的言说资本。
    二
    当前文学批评的价值观症候,集中呈现出以下几种价值话语倾向。第一,文化传统主义。文学对物质现代化所造成的人的精神失衡、心灵失衡乃至意义消蚀,停留于对现象的描摹和演绎,进而推导出文化复古、历史复古、生活复古的拯救方案,文学批评进而也对这种文化传统主义多有褒奖和肯定。但它对造成当前时代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灵焦虑的“不完备现代性”的“人性与非人性”维度,缺乏进一步的反省、批判和揭示,也没有昭示出在现代性残缺当中,人应该努力完善和修葺的方向。第二,道德民间主义。道德话语尽管是文学表现真善美的重要渠道,但种种民间道德主义的提倡,又随时呈现出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现实困境无力介入的软弱姿态,于是,文学的民间道德主义只能成为宽慰自我、妥协现实的麻醉剂,却不愿去触及道德无力背后的社会现实及其机制层面的问题,而文学批评对这种价值倾向表示出高度的认同,甚至自愿成为道德民间话语的积极响应者。第三,本位认同主义。文学致力于表现人的压抑和解放的努力与困扰,从五四启蒙主义一直到当前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主题基本是在此范畴内进行艺术探索,人的自由与解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政治的有序与开放,无论是揭示和批判,抑或是构筑和想象,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携手一道,在社会变革之前就率先利用其话语潜能,撬动既有的压抑人性的话语秩序和思维符码,衍生出再造新秩序的思想潜能和语言图谱,文学和文学批评联盟的谕示威力,在五四时期和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变革中造就了文化繁荣的盛况。当目前的文学致力于展示和发掘人的内在性生活的虚假丰富时,也成为现代人身处“非秩序生活处境”的维稳者。这种非秩序化生活充斥着非平等、非公平、非理性的缺失,文学创作却仅仅停留于对人与外在世界之间不正常现象的展示、呈现和形象化演绎,其中甚至是封建意识残余的文学变种,此时的文学批评并未或不愿捕捉和反思文学价值所隐蔽的巨大危机,和文学价值的紊乱站在一起,维护造成人的生存荒诞感和意义缺失感的既有一切非人性的秩序现实,自动削弱了文学批评穿透审美表象,以思想利器透视、发现、揭示和批判掩藏在文学普遍现象背后人文价值乱象的锐利与深刻。
    三
    文学批评是历史化语境的产物,其中包含了对文学批评主体性公共功能的重新确认,即文学批评是围绕文学的分析、阐释和鉴别、判断为本位的话语活动;同时文学批评的公共性建设还需从宏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哲学的高度,将文学视为“社会历史中间物”或“时代意识形态镜像”,积极厘清文学整体的人文价值观输出,包括彰显与肯定、质疑与否定、捕捉与预感、发现与揭示。因此,重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公共性,需要在“跨学科”的借鉴与融合的基础上,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性、判断性和问题性话语,但内在坚守的共识性理念始终是“人文价值的现代性”,包括美学现代性、思想现代性、人的现代性。
    其一,文学批评要具备对文学的美学现代性进行分析、判断和批判能力。文学批评要围绕作家、作品和读者,从历时性的美学传统变革、从共时性的美学话语建构,展示作家及其创作的创造性,以及这种创造性之于文学史、文学理论的丰富和颠覆的能动作用,并通过命名、阐释、分析,以及最重要的“判断”等批评实践方式,予以学理化、逻辑化的确认。其二,文学批评要具备思想现代性的分析、判断和批判能力。文学批评主体性和公共性的确立,前提是将文学创作视为具有强烈个人化观念主导的艺术创造行为,其中不乏偏颇色彩甚至是偏差。当前的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其感性化和情感化的文学表征——读者对文学感性表征的言说和判断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文学批评的独特功能在于,它需要在捕捉到文学整体的思想性和价值观的输出当中,考察这种文学思想或文学价值的话语方式,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语境当中,是如何参与到当前时代的人文话语语义结构当中,且要对这种思想和价值的建构做出基于人性解放、社会公正、历史进步等普世法则的判断,也要对被文学的感性表征遮蔽下的反人类、反历史、反社会的价值诉求进行学理性的逻辑说明和文化批评。其三,文学批评要具备对人的现代性处境的分析、判断和批判能力。文学是人学的判断如同亘古箴言,人的历史化生存姿态的不竭遭遇,和人性肌理变异的千姿百态,是文学不断创造性探索前行的生命动力。文学批评固然要对人的生存处境和人性质地“何以如此”和“以此何为”进行结构主义的分析阐释,但文学批评的言说远不如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直面更有效。因此,当前文学批评的独特功能要对人在现代性处境当中所具有的各种可能性、多向发展性进行分析阐释,还要对文学中所坚守的“普遍人性”如何走向“现代人性”所亟待的一切外在和内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规训保持张力和反省,并作用于文学对人学呈现方法、深度和效度的更新与推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