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欣赏亚美迪欧·莫迪利安尼作品《汉卡·扎博罗夫斯卡夫人》。 新华社 图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英] 威尔·贡培兹 著 王烁 王同乐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这150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5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一本《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或许能告诉你答案,它涵括了近百位艺术家的代表作,梳理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会说“相声”的艺术评论家 1972年,伦敦泰特美术馆购入了由美国极简艺术家卡尔·安德烈创作的雕塑《等价物8》。这部作品创作于1966年,由120块耐火砖组成,按照艺术家的指示,这些砖组合成一个长方形,共两层。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泰特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那些砖没有什么特别的,谁都可以用几便士一块砖的价格买下来。而泰特美术馆却在它们身上花了两千多欧元。英国媒体崩溃了,报纸尖叫着:“把我们国家的钱浪费在一堆砖上!泰特疯了吗?”所有人都想知道,泰特为什么将宝贵的公共资金挥霍在一些“任何一个泥瓦匠都可能想到的东西”上? 想必多数人与我一样,都只是在消费“现代艺术”的名称却不懂其究竟为何,而要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翻完这看似高不可攀、长达五六百页的艺术史论著,的确需要些本事。所幸,作者威尔·贡培兹是有名的艺术史段子手,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 2009年,他带着自己的艺术单口相声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上表演,大获好评。这位连中学都没有念完的泰特美术馆前资深媒体主管,用他引人入胜的文字、故事,更重要的是看似松松垮垮、不修边幅却充满智慧的尖锐发问,死死地抓住了渴望参透“现代艺术”玄机者的心。光这开场的一打“砖头”便够瞧的。 我不知旁人是怎样看待现代艺术的。对我而言,现代艺术一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除了文化精英们追捧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梵高,毕加索、达利,再有那么一点杜尚、安迪·沃霍尔就已历数完我对现代艺术的全部认知。而事实上,当代艺术恐怕在安迪·沃霍尔身上仅仅才开始,这其中的观念颠覆简直叫人苦不堪言。 贡培兹对于大多数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他明白关于《等价物8》所带来的真实恐惧:“今日艺术总是令我们看起来像傻瓜。我们害怕自己相信的艺术根本不存在,又或者拒绝接受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启示,因为我们没有勇气相信这一切。”甚至连泰特美术馆帝国的掌门人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都坦言,每当自己走进艺术家工作室预备见到新作品时,总会有点“害怕”,因为他常常不知道该作何感想。于是乎,这种对现代艺术的热爱,变得有些尴尬。 对此,贡培兹斩钉截铁地说:“欣赏和享受现代艺术,最好的起点不是去判断它好还是不好,而是去理解它何以从达·芬奇的古典主义演变成了今天的腌鲨鱼和乱糟糟的床。和大多数看起来难以理解的东西一样,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最基本的规则,以便让曾经令人困惑的一切变得有意义。” 一张总是朝向“公众”的脸 历史若要叙述得有益、有趣,大抵绕不开点、线、面三个层次:描述艺术家、作品及艺术事件的点必须精彩、有观点;线用以描述个体、各流派间的师承、对立或对应,道破彼此间的关联;而面则表述艺术及艺术风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相互渗透影响如何。面对这横跨150年的浩繁,想要把这三个层次理顺,贡培兹必须首先选择好自己的立场,选择要说的人、时代与作品,怎么选,用怎样的标准来选,用哪样的角度来写。 贡培兹担任泰特美术馆媒体主管长达七年,但他显然不信任“学术机构”,也不信任艺术家,他甚至要我们大众不必当真,这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讯息。整本书,贡培兹选择的立场是一张总是朝向“公众”的脸。 于是,你觉得他仿佛与你站在同一视线水平观看这个世界,他知晓你需要怎样的信息,知晓你的困局。重要的不是现代艺术,而是如何改换腔调,以新的语言传播艺术。于是,解释说明变得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提问的方式变了——游戏规则一:首先懂得发问。我想起去年上海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上,一对老人为了了解杜尚“自行车轮”,低头费力研读说明小卡片的情景。若是没有那几行小字,恐怕我们就没了观赏现代艺术的命。对于多数百思不得其解的人而言,文字说明小卡片是现代艺术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多数时候它们不过徒增烦恼,毕竟很多作品取名叫“无题”,这是画家在向人们提问。 然而提问仅仅是开始,你必须全盘通晓这150年艺术的演化才能真正品味这故事精彩在何处——游戏规则二:参与其中,找到位置。每一次运动、每一个“主义”,都彼此纠缠,像链子一样一环套一环。不过,它们都有各自独立的道路、迥异的风格以及创造艺术的方法,这些都是方方面面影响的结果,包括艺术的、政治的、社会的、科技的。若没有对话、没有互动,现代艺术断然停滞不前,继承是一种进步,质疑是一种更大的进步。全书用了20章讲完这150年,贡培兹梳理时间线索的同时在意呼应与关联,从开篇的杜尚开始倒数,历经19世纪中期法国艺术,先后聚焦印象派、立体主义、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将这些彼此勾连的历史性创新。艺术家们一个个数过来,最后停在当今艺术名利场中最当红的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与班克斯。 全书有几个章节写得极为精彩。比如,“塞尚:吾人之父”,贡培兹只选择重点探讨一幅画——《圣维克多山》 来阐述艺术家在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位置,包括多重视角的同时使用、扁平的表面以及巧妙的用色,艺术随后几个世代变革皆与塞尚有关并深受其影响。到了“立体主义”篇,贡培兹试图向人们解释印象派塞尚的画作是如何衍化为后来的立体主义的,并生动地描绘了一对立体主义双子星——毕加索与布拉克,他们各自为彼此正名。 与此同时,笔者细心地指出科技的创新发展对立体主义出现的推动。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们立体主义作品是如何运作的,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很清楚这样的把戏:“试想一个硬纸箱。打个比方,毕加索和布拉克正将其拆解、展开,做成一个平面图,然后向我们同时展示所有的面。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的构图会促使观众对盒子的真实本质产生更强烈的认识。它激活我们的大脑,促使我们去注意习以为常和被忽略的事物。” 到了“包豪斯”的部分,贡培兹巧妙地勾连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社会经济变化便也一目了然。 陈旧段子里的新味 翻完整本书,你大概会有“大梦初醒,原来如此”的感慨。2015年贡培兹推出这本现代艺术史时反复强调:“这都是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我只是将它们说予新的观众、新的读者。”这本书的水准刚好叫大多数艺术爱好者够得着且看得懂,填充了断片并纠正了许多想当然的看法,比如:观念艺术并不始于杜尚,最早应追溯至1912年的毕加索与布拉克;立体主义是不恰当的名称,它所提倡的精神恰恰与它的名称相反;野兽派之所以叫野兽派源于一次嘲笑;以及我们在多数艺术史中遍寻不着的女性艺术家究竟处于何地,影响了些什么。女性不仅仅是被观看的角色,在我看来这是很重要的内容。 或许再过上几个世代,我们才有能力恰如其分地叙述现代艺术究竟为何,贡培兹在下半篇的闪烁其词情有可原。无论如何,现代艺术彻底改变了我们。1913年,杜尚把一只自行车轮子随意地安在一个凳子上,成就了他颇为自得的新作;2016年上海,我当真站在这轮子前不知所措;再后来,贡培兹告诉我,艺术家通过解除轮子的实际功用,通过给它命名,通过改变其通常被观看的角度和背景,使它变成一件事实上的艺术品,这种全新的艺术制作形式被称为“现成艺术”。这便是这书的好——陈旧段子里的新味,它令我们介入思维,叫我们真的与现代艺术发生关系,先走出了这一步,看或不看才有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