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张莉:陈词滥调里长不出新东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张莉 参加讨论


    “鲁迅是时刻渴望摆脱陈词滥调的写作者,是终生致力于语言革命的人。他在寻找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探底汉语言的深度,探底汉语言深处的能量。
    以鲁迅的文字为镜,会发现当下汉语写作的诸多问题。许多作品语言经不起端详,没有个性,多数写作者几乎从不顾及汉语之美、汉语之节奏、汉语之语调及汉语之语序这些细小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个作家的语言和一个作家的文学形象,乃至一个作家的文学尊严互为表里。作家与他所使用的语言之间最理想的关系莫过于‘人剑合一’。”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讨论鲁迅给我们留下什么的时候,大都聚焦于启蒙主义、国民性、国民劣根性。而讨论鲁迅与当代文学的关系时,研究者们也常常关注当代作家某部作品与鲁迅小说的相似与相近,比如,会注意到写作者们都会写到故乡、死亡、人血馒头等等。这固然是讨论如何继承鲁迅遗产的一种思路,但是,作为作家,鲁迅的文学遗产是否还有被我们遗忘的部分?多年的阅读经验使我对鲁迅的语言念念不忘,我希望以鲁迅语言带来的启示为镜,反观当代文学写作的问题。
    摆脱“陈词滥调”
    今天,我们的语言每时每刻都面临被玷污的命运。日常生活被语言以及语言带来的诸多有趣、生动但也可能是粗鄙的生活方式所裹挟。我们眼前随时都会出现一个新词,来覆盖我们原本的旧词,我们原有的语言被不断挤压,新词层出不穷,又很快消失。我们有如生活在语言的雾霾中。作为汉语使用者,你不得不惊讶于语言的速生和速朽。
    一个满口学术话语的年轻人,你立刻就知道他的生活方式;一个每天都在说着网络话语的人,你会了解他对网络的熟悉,甚至会了解到,他很可能失去自我、被网络流行语绑架。具体到文学领域,一个追求去口语化的写作者和一个口语化的写作者,代表了他们不同的写作观和审美价值尺度。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审美,一种文学追求。我们所写下的每一句话,所选用的每一种表达都代表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学立场。
    我以为,鲁迅是时时刻刻渴望摆脱“陈词滥调”的写作者,是终生致力于语言革命的人。他通过语言革命来达到他文体的和写作内容的革新。看鲁迅的翻译可能更体会到鲁迅对语言能量的理解和认知。作为译者,他追求直译,喜欢把外国人的语言习惯拿过来。孙郁很欣赏鲁迅这一点:“一个陌生的存在往往改变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的思维就是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个社会才真有可能和过去不一样了。这是有伟大的文化情怀抱负的人才有的选择。”是的,在鲁迅这里,写作不是让汉语读起来更舒服,而是更有力量。他的目的是要改造汉语,给它能量,使之能刺激我们思考。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于通常的汉语表达而言,这是陌生化的,其中具有颠覆力。“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是多么拗口的话,这句话里当然是有修辞的,但仅仅看到修辞是不够的。事实上,一个人内心所经历的痛楚和情感风暴,全部凝结在这段话里了。这是一种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在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在无所希望中得救。”只有在常人不能思考和探究之地,才是一个人的新生。但也是在这样的境地,才可以感受到这样的语言表达所带给我们的能量和震撼。鲁迅在寻找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探底汉语言的深度,探底汉语言深处的能量,这位写作者,要在不能抵达处抵达。
    他的语言里有一种态度、一种硬度。它不媚好读者,不试图抚摸你、谄媚你。它深刻、凝练、有反抗性。这样的语言还有一种敏感力,刺激你、冒犯你,甚至触怒你,让你耿耿于怀。在学生时代,我们都背诵过鲁迅的文章。成长以后,有一天脑子里会突然蹦出他的某段话。因为不驯,因为拗口,他的语言沉积在我们记忆深处,没有轻易划走。恐怕也正是这种不光滑,这些语词才能穿林过海,在我们头脑里野蛮长出来。什么是语言的能量呢?我以为这就是语言的能量,那巨大的、能穿越时空、披荆斩棘的力量。
    “别求新声”
    鲁迅是“得天时”的作家,在现代汉语草创时期,他创造了一种独属于他的汉语表达,标识性极强。几乎看不到青涩,一上手就是成熟的。《狂人日记》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交替使用,充分表明了鲁迅对语言能量与语言政治的深入理解。在《狂人日记》的序中,叙述人使用的是文言文,狂人“发病”写日记时则使用的是现代汉语。白话文里的狂人是激愤的,他看到史书上写满了“吃人”二字,看到了“吃人”的真相,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个狂人如此清醒。但是,越是如此,我们读来也越是悲愤。因为序言中提到,这个清醒而具有反抗精神的人早已被“治愈”,序言提示读者,狂人“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赴某地候补矣”。是的,在我们读到《狂人日记》时,那个反抗者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和语言里。这意味着狂人选择进入了另一个社会、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政治、另一个系统。每一套话语都是一种体系,每一套话语都是一种存在方式。作为写作者,鲁迅深知语言的魅性:进入一种语言系统,就代表认同了一种语言政治和生活方式。反过来,逃离一种语言,也是捍卫和保持另一种语言的独立性和纯粹性。事实上,当叙述人以文言讲述狂人的境遇时,也是在表达一种深深的失望和反讽——你能指望一个回归旧系统的人重新反抗吗?作为读者,面对一位从不谋求革新自己语言的写作者、面对从未想过出逃自己最熟悉话语体系的写作者,你能对他寄予希望吗?我们能指望陈词滥调里长出新东西吗?
    这是鲁迅在《华盖集·题记》中的一段话:“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在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思。”这段话禁得起反复朗读。每一个汉字都是我们熟悉的,但连结在一起却是陌生的,那是不流畅的、不光滑的、磕磕绊绊的。这种不流畅不仅仅属于语言层面,它也是内容本身。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理解因为这样的表达发生了反转,从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打开了。这转辗的、有些犹疑的表达代表了写作者的自我怀疑、反诘自问。
    “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如是说,这是我们理解鲁迅写作的一个重要起点。仔细想来,鲁迅对语言的追求何尝不是如此?他在写作最初就致力于要成为“别求新声者”,因为他深谙语言之于写作者的意义,也深谙语言内部所蕴含的能量。
    “人剑合一”
    鲁迅的文字里蕴含着一种硬气、一种硬朗,也有一种沉重和苦痛。那里绝没有期期艾艾、左顾而言他,也没有粗鄙和巧言令色。汉语的魅力在他那里呈现为直接、有力、深刻、准确、抵达。这样的文字里是写作者对每一个语词的精益求精,其中保有对写作行为的敬畏,也有对汉语言的尊重。
    以鲁迅的文字为镜,会发现当下汉语写作的诸多问题。是的,汉语表达在今天出现了某种退化。与这种退化相伴随的,是叙事上的平庸和写作审美的平庸。今天,有许多作品语言经不起端详,没有个性,语言中更谈不上声音感、色彩感,多数写作者几乎从不顾及汉语之美、汉语之节奏、汉语之语调及汉语之语序这些细小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语言追求,没有艺术追求,满足于讲一个故事,满足于点击率和曝光率。这让读者不得不想到,那些文字背后是一颗颗平庸、懈怠和麻木的心灵。
    但语言到底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它有它的生命、腔调、神采,以及神奇的反作用力。作家所使用的语言会重新塑造这位作家,也会塑造这位作家的眉眼、音容、表情。每一部作品都在勾描作家的长相。写作者和他的语言是互相成就的。读鲁迅的文字,会想到文字背后的那个人,会想到他刀刻一样的脸,利剑一样的浓眉,那是严肃的人,他有棱有角,绝非一团和气。
    一个作家的语言和一个作家的文学形象,乃至一个作家的文学尊严互为表里。作家与他所使用的语言之间最理想的关系莫过于“人剑合一”。在对谈录《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中,作家毕飞宇先生和我曾经就鲁迅的语言进行过讨论——鲁迅将他的爱、他的苦痛、他的灵魂深处的不安、他对世界的情感全部藏匿在他的文字中。文字里住着作家最诚挚的灵魂。现代小说家中,能达到“人剑合一”境界的作家并不多,鲁迅恐怕是成就最高的那一个。只是,很可惜,对“人剑合一”的理解,在今天的写作者那里并没有得到更广泛和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没有更多的作家把作品语言提高到文学尊严的高度去认识。
    布罗茨基在《致贺拉斯书》中说,“当一个人写诗时,他最直接的读者并非他的同辈,更不是其后代,而是其先驱。是那些给了他语言的人,是那些给了他形式的人。”在汉语写作的古老传统里,我们每个写作者说到底都是“炼字者”,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应该在手中千锤百炼,焕发光泽,某种意义上,我们对汉语写作所作出的贡献,代表着此时此刻写作者们共同的文学尊严。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认为,面对那位给了我们语言和形式的人,面对那些在汉语写作传统长河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此时代的我们做得极为不够。今天,无论是批评还是创作,都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系,我们很容易坐井观天。有必要把鲁迅当作我们理解自己写作问题的一面镜子,当作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一面镜子。凭借这面镜子,我们将照出我们写作的诸多疑难、困境以及种种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