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舞台灯光也是综合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蔡体良 参加讨论


    ●舞台灯光艺术,无论是“灯”还是“光”,必须倾斜艺术的平台,遵循艺术摇篮的基本规律,为舞台服务,为戏剧服务。
    ●舞台灯光艺术,需要理性,需要包容,需要整体观念,才能走向创作的自然境界。
    ●当代舞台美术家,在源远流长、丰厚多彩的传统舞台艺术面前,应有自己的担当。
    现代意义的舞台灯光,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岁月,已经在舞台上树立了自己的艺术形象。今天,舞台的客观条件大为改善,尤其以灯光为代表的舞台科技的发展,给当代的舞台创造锦上添花,但同时在艺术上常常忽视了应有的审美分量。我认为,舞台灯光艺术,无论是“灯”还是“光”,必须倾斜艺术的平台,遵循艺术摇篮的基本规律,为舞台服务,为戏剧服务。这是创作者应有的担当,应有的本体观念。我还认为,舞台灯光既要有独到的设计理念,又必须强化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拿理论与实践相比较的话,目前,舞台实践的步伐,迈得更快,更稳健,而在理论上还趋于弱势或滞后的状态,也是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
    舞台是综合艺术,舞台美术是综合艺术,舞台灯光也不例外,也是综合艺术。“综合”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是否与同台的艺术家进行整一性的有机合作,达到节奏同步,音律和谐。它贯穿在整个创作的流程中,像金长烈老师的舞台,就具有很强很到位的整体感。从虚拟到写实、从动态到静态、从三维到多元,乃至从局部到整体,是讲究创造的同质性,进而找到了共同的艺术语言。当我还在学习的启蒙阶段,金长烈老师关注剧本的读解、剖析,重视实地的考察,排演场的观摩等,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与导演、设计者整合创造的气息。尤其是与设计者,在舞台时空的处理中,都可以看到他们同步创造的影子,彰显了舞台整体创造的艺术魅力。
    全方位的舞台设计者,包括灯光设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舞台整体创造的角色?我联想起台湾一位知名的舞台美术家聂光炎,他既是布景设计师,又是灯光设计师。他有的时候单挑,有时候布景和灯光一肩挑。他在自身创作或在学术讲课时常提出“设计是什么?”不断地在拷问自己,也在询问合作的伙伴。他的答案是:设计是语言,是系统,是分析,是结构,是选择,是沟通,是组织,是呈现。终极的目标,以我的观念来概述:设计就是创造舞台的整体。舞台艺术的意象,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地。创作揉捏不成“整体”的舞台,则功亏一篑也。
    联想到近一二十年舞台创作状态,在把握整体创作的定力上呈现弱势状态。舞台意象读解、传统的衔接、理性的思考等尚需进一步的疏理和探讨。我认为,舞台意象并不是现代用语。中国文化涉及意象的美学观念已十分成熟。例如在诗词、绘画、歌舞、音律等文学艺术领域,意象的美学乃至哲学理念,已广泛地为大众所接受和应用。我想,也同样渗透到舞台艺术各个部分的创造中。针对灯光艺术,这支无形的彩笔,更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举一个例子。1994年演出的淮剧《金龙与浮游》是伊天夫老师的灯光设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用光的节奏、动态特写与戏曲的表演、锣鼓点节奏相同步,既打造了灯光自己的语言,又没有干扰人物的表演,反而产生了喜剧性的效果。可见,舞台语言创造空间是很大的。它的写意虚拟的功能、它的时空灵动的驾驭、它奏响的“无声胜有声”的气韵和营造的秘境世界等等,可以从意象文化中找到答案,找到舞台创作整体升华的台阶。
    我们常看到身边创作中的怪异现象,从宏观的方位来说,某些舞台改革的盲目性导致非理性的盲目投入,乃至干扰、无视舞台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游戏的法则,导致舞台生态异化陷入的困境,甚至破坏等等。往微观里说,针对舞台美术局部这一小范围来表述,存在缺乏艺术语言的问题。虚胖的、病态的、奢侈的大制作舞台就是典型的现象。缺乏整体意识,缺乏创作的自律性,也缺乏创作的自信,缺乏一致的、清晰的舞台共识。舞台灯光艺术也不例外,也需要理性,需要包容,需要整体观念,才能走向创作的自然境界。
    现在的舞台上,比较时尚的用语就是“创新”。我赞赏创新,但我不乐意接受“言必称创新”的浮躁、浮夸的心态。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尤其是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创作流程中的关节很多,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舞台时空的可变性、不确定性随时存在。有的设计者说,我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的创造,无非是夜郎自大而已。就拿灯光舞台而言,更是不大可能。我没有听过金长烈老师在设计中强调自己在“创新”。他没有张扬,没有标榜,却能透出应有的亮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剧场的现场,金老师正为曲剧《北京人》的舞台调试灯光。他用局部的灯光箱移动,替代台面的景片移换,简单的相互换位的处理,呈现的舞台格局和时空间互动的画面,瞬间展示了不一样的情景,更神秘,更灵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觉形象。
    当前的舞台创作,虽然有了进步,但也有盲从性。舞台美术的“创造”与“创新”,尽管只是一字之差,我认为它们之间有微妙的差异,包括理念上的。自谓创新者,往往连自己创造的步子还没有站稳,就要开跑了,怎么能跨进艺术的门坎呢!例如,当下的戏曲舞台上,我更愿意看到纯粹的传统舞台的演出,看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再现。哪怕是被人贬义为“农耕时代的文化”、“小作坊式的操作”,但仍有生存的美学价值。我也愿意看到,加强对传统文化和舞台艺术的膜拜、尊重、承传。对整体的、包括灯光的舞台美术创作作些疏理,廓清自己的艺术语言,不再盲从的左右摇摆,排除种种因素的干扰。针对这一块“传统”的领地,不妨放慢点行进的脚步。我们传统舞台上意象化的美学理念,仍是大众化的朴素的“约定俗成”的审美习俗,整体把控的程式化的创造法则已经是成熟的艺术语言,已经架构了畅通的观演关系,应该铭刻在我们创作的平台上。西方理论常说的“空的空间”或“间离效果”,其实在我们舞台上,近百年来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娴熟地应用着。眼下不妨舍弃一些繁文缛节的、人为的复杂化的和所谓“前卫”的舞台,洗心革面,重整旗鼓,认识一下我们祖宗的家当。我也认为,在与时俱进中,不忘优秀的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可以有序地循入真正的创新之路。作为当代的舞台美术家,在源远流长、丰厚多彩的传统舞台艺术面前,不只是对外来艺术的跪拜,不只是停留在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应有自己的担当,才能在更开阔的艺术空间里展翅翱翔。
    再次,我还想表述两个小建议。一是作为高等学府艺术教学的平台,应该重视、加强艺术理论教学。尽管舞台美术包括舞台灯光专业有其特殊性,但艺术素养和理论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二是利用大学的资源优势,建立相对独立的舞台美术(教学)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