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评剧《红高粱》:这个“九儿”很有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李小菊 参加讨论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不但因为莫言获奖的声名,主要是由于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的电影《红高粱》以及同名电视剧的影响。近年来,《红高粱》又出现了舞剧、晋剧、豫剧、茂腔等诸多版本的戏剧作品。在众多同题材戏剧作品中,评剧《红高粱》以悲壮的史诗品格、浓郁的现代戏剧气息、独特的人物形象再创造和新颖的舞台样式格外引人关注。
    尽管九儿与“十八刀”的爱情和反抗日寇的故事观众已经耳熟能详,但是评剧《红高粱》以独特的舞台呈现为我们带来了熟悉的陌生感。剧作以倒叙的手法突出九儿和“十八刀”众人伏击日军火车而壮烈牺牲的结局,彰显他们不惜生命抗击外侮的“红高粱精神”,由旁白介绍“我爷爷”和“我奶奶”往事的叙事方式,一定程度上吸取了电影的手法,其实,这些打破时空局限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是对莫言小说原著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风格的回归。在人物塑造上,突出了男女主人公的“野”,而没有了电影中的“土”。即使是九儿与“十八刀”的爱情,剧作也赋予了他们更多情感逻辑的合理性,特别是九儿以自己“被单扁郎碰过”为由考验“十八刀”和烧酒坊众伙计一场,既表现出她的聪慧机智,又为她与“十八刀”的结合提供了合情合理的依据,只有“十八刀”识破了她的小心机,也只有“十八刀”经受住了她的考验,他不怕沾过麻疯病的她。在这一点上,评剧《红高粱》凸显的是九儿与“十八刀”惺惺相惜的“情”,而不仅仅是“性”。
    九儿是评剧《红高粱》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她热情、豪放、泼辣、刚烈、果敢,就像鲜红、浓烈、醇厚的高粱酒一样,令人沉醉、着迷。她热烈地追求爱情,同时又不乏机智胆识,“我的身体我作主”,是九儿面对新婚守寡后流言蜚语的宣言。面对日寇活剥罗汉大哥的暴行,她选择让年幼的儿子一起观刑,因为“他爹说了,男孩子只有多经血与火,才知道怎样对恶魔”。作品对九儿形象的塑造,还通过“十八刀”的性格转变进行侧面烘托,是她敢爱敢恨的性格让桀骜不驯的“十八刀”心甘情愿地变成了她的“看家狗”;是她的胆识与担当,把“十八刀”从一个杀人越货的土匪王变成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汉,可以说,她是“十八刀”的主心骨,是整部戏的精气神。
    在舞台呈现上,该剧的许多处理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故事一开始,一声清脆悠扬的女声叫板“轿来”,把人们从序幕悲壮的抗战往事和民族牺牲的回忆中惊醒,一个全身红衣的女子从满台牺牲的国民丛中站起,她就是同样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九儿,“红高粱家族”的壮烈往事就从九儿闹热的出嫁场景拉开大幕。饰演九儿的优秀评剧演员曾昭娟功力扎实,台风稳健,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曲的程式规范,使这台历史题材的现代戏充分体现出传统戏曲的艺术美。
    一块硕大的红布,被导演赋予神奇的魔力,或盖在九儿身上由她双手支撑、或由四名轿夫拉起四角,变成了九儿坐于其中的大红喜轿。颠轿过程中这块红布忽而铺开,忽而折起,忽而如跳绳上下翻飞,九儿将这块红布挡在面前,与轿夫们顶嘴抬杠,成功地划分开轿内轿外的表演空间。这种超凡的想象和奇特的处理方式,既弥补了传统戏曲中颠轿的舞蹈程式中只有抬轿人和乘轿人、没有道具的一览无余,又没有了现代戏曲中将真实的花轿抬上舞台的笨拙与不便,显得自由而灵动。
    《红高粱》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是罗汉被剥皮的那一场,这也是决定红高粱家族最终走上悲壮牺牲之路的重要情节转折点。舞台上,一辆日军军车高悬在后上方,车灯刺眼地照射着被高高吊起的罗汉,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刀剥罗汉的情节被虚化,以观刑群众的群舞表现令人惊恐的气氛,第一刀时他们惊恐地围在远处,双手捂眼不忍观看,第二刀时,他们不由自主地冲向舞台,围在罗汉脚下高举颤抖的双手,惊恐化作愤怒,愤怒即将爆发。九儿跪蹉苦求监刑的曹梦久给罗汉痛快一死一场,让人锥心泣血。这一场不但表现出日本鬼子毫无人性的残暴,同时塑造了九儿、罗汉和曹梦久三个为代表的刚烈不屈的“红高粱家族”群像。
    “千般恐万般怕都化作了仇”,罗汉、曹梦久的惨死激起了众人抗战的怒火,将小日本与大中国比成“小酒碗”和“大酒坛”的形象比喻,更燃起九儿以多胜少的希望,她对众男人说:“咱怎能当孬种做软蛋稀泥服软,容他欺负到咱家门前!”“敢爱敢恨更有胆”的九儿激起了“十八刀”和众人的英雄豪情,他们不会做孬种软胆,愿意以卵击石,玉石俱焚。他们的梭标铡刀和血肉之躯在小日本的长枪利炮面前血肉横飞,他们成为中国这个“大酒缸”中的一粒尘埃、一个碎片。面对男人们的牺牲,九儿这个刚烈的中国妇女,凭肝胆,出奇谋挑着一担燃爆鬼子军火车的高粱酒,一袭红衣,与心爱的男人互相配合,成为由数不胜数的草芥百姓筑成的中国“大酒缸”的一份子。
    该剧的舞台是戏曲舞台上少有的圆形,标识性的道具红高粱用钢铁材质做成环形悬于舞台上方,既突出了其重要性,又将整个舞台完全空出来用于演员的表演。在九儿与“十八刀”高粱地里初次欢爱的时候,圆形舞台高高升起,以含蓄的方式展示他们苦难而浓烈的情爱。结尾,在九儿和“十八刀”以及众多乡亲牺牲之后,舞台又缓缓升起,如同一个巨大的祭台,全体牺牲的英烈们犹如雕塑伫立其上,伴随旁白“魂兮归来,伏惟尚飨!”的祭奠词,他们的魂魄享用着后辈子孙的祭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