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李宣华:养书又学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李宣华 参加讨论


    喜欢书,我那偏远乡村老家的父老乡亲个个都喜欢。莫问这些淳朴实在的“泥腿子”们平日里荷锄忙活有多大闲情,莫问这些充满浓浓烟火味的叔伯婶婆文凭有多高。喜欢就是喜欢,喜欢一样东西从来不会有太多说道的。
    村里人把看书叫做“养书”,把上学读书叫做“学书”。在外求学那些年,每次回家,街坊邻居就会问,“学书”回来了呀,带了书报回来“养”吗?食用菌烘烤,给炉子看火的邻家叔叔要找本书“养”。去牧牛,大伯要带本书“养”。
    其实,村里自古就有“养书学书”传统。大族家训里就谆谆写道:毋断书香,毋习游荡,毋好斗狠,毋事争强,毋以少犯长,毋以强凌弱,使一乡之人称为善士,四海之内知为礼法之家,庶不负我祖期望之意,咸日唯遂书而偈之壁。
    至今,村里还沿袭着“周岁抓阄”的习俗:在娃娃周岁那天,于祖厝厅堂铺一块红布,红布正中放置一竹篮,篮里装上毛笔、算盘、书和红蛋。仪式上,大人引导孩子爬向竹篮,看看娃会拿起什么?拿笔寓意写得一手好字,拿算盘寓意能说会算,拿书最好,寓意日后金榜题名。拿红蛋呢?这可就不太妙了。谁家娃娃如果真拿起了红蛋,这蛋就会立即被族长公扔出厅堂表示“快滚蛋”,然后让娃在剩下的三件物里再抓一次“阄”。
    打记事起,压根就没听闻过哪家娃娃“抓阄”抓起过红蛋。因为,乡民选中的蛋,与一般的鸡蛋相比,都特别大,特别圆,加之蛋身上抹了层滑腻腻的茶油,娃娃的稚嫩小手哪拿得起来?除了这拿不起的红蛋,剩下的毛笔算盘书,拿啥都寓意吉祥,都寄寓了乡亲们对“学习”的殷殷期盼。遗憾的是,娃娃们总是叫长辈们失望。母亲说,我周岁时,第一个去抓的便是书,门庭增光。哪知,真到了上私塾读书的年龄,我上个学也隔三差五需要父亲拧着耳朵拽着走。
    所幸,父亲不只会拧会拽,还会讲,和风细雨地吹耳边风。他没进过几天学堂,但记忆力出奇地好,满脑子都是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他听来的,有些是他到周边村子看傀儡戏看来的。他讲的《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里的不少故事情节,我至今都还有印象。听着听着,就对故事产生了兴趣,听着听着就对私塾学堂不再抗拒。
    有一次,父亲去几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回来时,带回一本没有封面的黄皱皱的小人书。他欣喜若狂地递给我,说这是他特意向人讨要来的好东西,要我好好看,好好保管。不看不知道,一看就被书中打斗的插图吸引了。虽然,直至后来这本书遗失,我连个书名也说不出来,但那种对书的喜爱之情,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动。渐渐地,父亲养成了向人讨书借书买书的习惯。有一次,他到临县一水库打工回来,特意给我带回一本民国版的《新酬世尺牍大全》,看得我头皮发麻直摇头。于是,父亲特意把私塾老师请到家中教我。这本书,现在依然留在我家中书橱的醒目位置。
    书香不断,水涨船高。我不再满足于父亲的讨书借书买书,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并付诸行动。搬到邻村的一位堂哥到乡中心校参加运动会得了第三名,奖得一本《燕子李三》的小人书。得悉消息后,我徒步十里羊肠山道,特意去他家里解馋。记得,学会骑自行车后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往返七十里崎岖林业公路,到乡镇所在地的供销社购买《新华字典》。
    凭着这股对书的渴盼和冲劲,我成了小村第一个走出去的师范生。随之而来的是,放假回家,我又多了一个“学书哥哥”的称呼。村中娃娃们在大人的教导下,都热情地叫我“学书哥哥”。我爱这清凌凌的称谓,又恐一不留神就会负了声名。多年来,始终以此敦促自己:毋断书香,不能懈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