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你》 《记忆大师》 《拆弹专家》 《春娇救志明》 春节过后的三月、四月,是电影市场每年惯例的淡季。而这个淡季在今年显得格外索然,除了清明节前后出现过几部差强人意的国产电影以外,两个月间能够给普通观众留下印象、制霸票房的几乎都是进口片。四月中上映的《速度与激情8》更是创造了上映三天票房超越12亿的系列新纪录。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止是电影从业者,甚至观众都开始好奇国产电影何时才能打个翻身仗。在各种各样的期盼与观望中,五一小长假到来了。 在今年的“五一档”,有四部国产电影——《喜欢你》、《记忆大师》、《拆弹专家》和《春娇救志明》上映。令人惊喜的是,这几部电影都达到了比较不错的工业水准。即使是用户阅片口味相对最为挑剔的平台豆瓣,对这四部电影的评分也都超过了7分(满分10分),这是一个很少见的高评价。在不少媒体、自媒体号称“闭着眼睛选片,也能部部都好看”的这个五一小长假中,国产电影似乎打出了一个势头不错的小高潮。可是,我们真的到了可以不存疑虑为国产电影质量欢呼的时候了吗?或者,还有哪些问题是这一场小高潮的背后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呢? 四部作品,各有千秋 平心而论,今年“五一档”的四部国产电影都并非无可挑剔。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商业片,而且在各自所属的市场类型框架中,都有自己的创新与可取之处。 《记忆大师》是青年导演陈正道在《催眠大师》后又一部“大师”系列的作品,电影走的还是悬疑片的路线。只是这一次,电影的故事更加复杂。除了将删除和重置记忆的软科幻设定嵌套进犯罪案件的侦破以外,《记忆大师》还涉及了家暴、同性之恋等社会性的话题。也许是由于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略多,电影整体结构在结尾收束的部分还稍显力度不足,虎头蛇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完成度。尽管如此,电影中体现出的勇气与探索还是格外值得肯定。导演陈正道曾经表示,拍摄“大师”系列,是希望“在中国开创一个软科幻的新类型,并证明它能够成功。”《记忆大师》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但或许它为软科幻题材在市场上、在观众心里种下的种子,很快就会开出花来。 不同于《记忆大师》在故事题材上的探索,《拆弹专家》没有架空的背景设置,导演邱礼涛虽因其邪典电影而著名,此次却讲述了一个贴近现实的故事。《拆弹专家》是一部扎扎实实的香港警匪片,但在类型特点的基础上,电影的故事其实包含颇多有亮点的设计。《拆弹专家》打出了“城市反恐”的理念,犯罪分子堵住了香港地标红磡隧道,把故事拉进了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同时,电影主人公也一反“超级英雄”的设定,就算是拆弹专家,也不是什么炸弹都能拆。电影里有两个没有被成功拆除的炸弹:第一个绑在意外成为人质的小警察身上,小警察慷慨就义的情节贡献了电影中段的情感高潮和全片最大泪点;第二个没有拆除的炸弹是片中的终极炸弹,电影打破“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规律,主人公为职责献身反而形成了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并升华了电影主题。 同属爱情片的《喜欢你》和《春娇救志明》特点各异。《春娇救志明》是系列的第三部,除坚持系列的情怀和日常化的叙事之外,导演彭浩翔还在电影中加入了怪兽、外星人等元素,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细腻温馨的情感融合,影片整体庄谐相宜、风格独特。而《喜欢你》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导演许宏宇是剪辑师出身首执导筒、金城武与周冬雨的演员组合乍一看匪夷所思,“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基本故事设定更是套路极深,可偏偏这些组合到一起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男女主角气质的高度反差让故事变得真实,克服了这类电影最难做到的可信性上的难题;剧情展现的程度、分寸也拿捏得很准,不会让观众觉得狗血或过于夸张。于是原本并不讨喜的故事,反而呈现出难得的亲和感,可看性非常高。 三个问题,不可忽视 不过,在“五一档”四部国产电影口碑走高、票房成绩也很不错的同时,还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和问题,是不可忽视、值得进一步思索的。 首先,尽管四部国产片的质量都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但在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上映两周有余的《速度与激情8》还是反超所有这些电影,成为了当日的票房冠军。接着四部国产片很默契又有点戏剧性地联手发出声明,表示会正视差距、感谢观众支持,并相信国产电影未来可期。的确,观众仍然偏爱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市场反应,其实也是中国电影工业与世界一流水准差距的一种侧写。2017年是“电影质量促进年”,可眼下一个基本事实是,即使是质量已经经过创作者自身“促进”的国产电影,与世界电影前沿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我们的观众、从业者和相关的官员,都还会自然而然将其划分到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必须承认,国产商业电影想要和好莱坞大片在同等标准下被比较,道阻且长。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五一档”的这几部高口碑国产电影,它们的导演都不是内地人。《记忆大师》的导演陈正道来自台湾,而另外三部电影的导演邱礼涛、彭浩翔和许宏宇都是香港人。其中,陈正道和许宏宇都是80后,实打实的少壮实力派。而反观内地,导演人才似乎或多或少有些断档,甚至张艺谋、陈凯歌等内地最资深的导演,最近的作品也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显露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纵观近几年票房口碑双赢的国产电影作品,徐克、周星驰、林超贤等香港导演,看起来才是创作中坚。那么在内地,尤其是新生代,是没有导演人才了吗?仿佛也不是。《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路边野餐》的导演毕赣、《八月》的导演张大磊都很年轻,他们的作品也各自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只不过他们走的都是更艺术化的作者风格路线。 于是引出了第三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就是对电影性质的认识,以及艺术院线的发展。说起来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界和业界在看待电影作品乃至整个行业的视角,存在很大的不同。部分学院派实际上并不太认同电影的产业属性,学术研究关注的作品案例往往也只注重艺术性而相对忽略商业性。与此同时,当学界关注的艺术电影在进入市场后,绝大多数都经历着“院线一日游”的尴尬处境。文艺片如果没有特别强的卡司阵容,也没有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载誉归来,似乎就很难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因而艺术院线的开辟,以及电影领域的产学结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艺术院线,可以让更多观众拥有接触优质文艺电影的机会;而学术研究深入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专业人才走出象牙塔后更好投入一线的工作。这样,才能助力国产片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