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西元:军中小人物的日光流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当代》杂志 西元 参加讨论


    编者按
    《当代》历来重视青年作家的培养与发现。早在创刊之初,我们第一任主编秦兆阳先生就反复强调培养新作家的必要性,坚持每期必发新人新作。在前辈们的慧眼和努力下,《当代》发表了路遥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陈忠实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初夏》,王朔的第一个中篇小说《空中小姐》等等一大批文坛的“新人新作”,后来都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耀目的明星、文学的经典。时代在发展,青年们也代代更新,如今当下一批青年作家的写作日渐成熟,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趋势,我们编辑了这期青年作家专号。
    在专号中,既有七十年代生人的李云雷、王凯,也有“八零后”的宋小词、晶达,有曾在边疆生活,善于表现异域题材的杨方,也有生于城市,对当下都市生活熟悉的孟小书。他们的写作无论是从题材、趣味还是文字风格而言,都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甚至独辟蹊径。而且,在总体的文学品质上,我们所选的青年作家能够遵循现实主义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生活的变化,在务实与务虚之间,他们选择了务实,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他们更倾向于为人生。这与《当代》一贯提倡的文学精神相符,有这样一批青年作家的出现,也令我们感到欣喜。
    也祝所有文学读者永远保有一颗青年的心。
    我在一个旅里面呆了十三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军校毕业报到时,旅部还处在城乡接合部,当地的人去北三环办事时还自称是进城。几个营撒得就更远了,我当排长时,营区外面是一片野地。近二十年过去了,那里已经算得上繁华,房价和市中心一样贵。每每回忆起这些流年时光,我都有种强烈的感慨,那个旅和我都变了。历史像一条河,也像一把锤子,一把刻刀,无论你想不想变,无论你多么固执,你都得跟它一起改变。
    这种改变是不易觉察的,它藏在我青春记忆的无数多个角落里,不静下心来仔细回忆,很难把他们都打捞出来。写过一些军队、战争题材的小说,可是我发现这些小说与记忆中的感觉相差得实在太远。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人物还是那些人物,可是味道不对,情绪不对。要把那种记忆里的气息写出来,就必须用硫酸把脑子彻底地洗一洗,把那些做作的、胆怯的、技术性的东西,以及习惯性的遗忘和规避都统统洗干净。我觉得,《枯叶的海》初步地做到了。与其说我是在写一个故事,几个人物,不如说是在写一种长久以来沉淀在心中的感觉,有疼痛,有彷徨,有迷惘,有感伤,种种情绪混杂在一起,真是一言难尽。所幸,还没有被磨尽良知和勇气。
    我无意呼应某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也无意于把军队写得更好,或写得更坏,我只是想从这二十年岁月里,找到一些坚硬的东西,这些东西曾经把我硌得生痛。其实我总觉得这些军中小人物身上孕育着最大的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包含着某些很朴素的哲学,而我们其实还远远没有把握住,还没有用小说表现出来。不仅要写出来,还要写出历史感,要让这二十年流年时光成为与众不同的文学经验。只有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中来的哲学,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东西,才谈得上更进一步的追求。无论如何,我身体里流着军人的血,我希望军队成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者,让我们的同胞免受各种苦难,并且为后世永远怀念。说到底,我们的荣誉和尊严都根植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