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袁凌:重新建构断裂的乡土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何晶张迪 参加讨论


    “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只有两只眼珠在转动”。作家袁凌曾经用这两句诗形容土地与人的关系,最近他的新书出版,即以“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命名,呈现广阔乡土上各色人物难以脱离的“土”的命运。
    日前,袁凌来到思南文学之家,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青年评论家黄德海对谈,分享了回乡创作小说的心路历程,探讨乡土与人们的关系,以及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的界限问题。
    《我们的命是这么土》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大部分是2005年袁凌辞职回到家乡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一年中陆续写就的。这一年,他在一家门户网站做新闻中心副总监兼主编,作为第一批转型去网站的媒体人,那是他职业生涯薪水最高、前景最光明的时期。但他时时萌生一种焦虑,城镇化过程中乡土的断裂正在发生,最终选择了回乡写作。也正因为此,小说集表现出强烈的非虚构色彩,以现实元素作为基石和背景,正如黄德海所说:“袁凌用自己的笔重建了自己的故乡。”在黄德海看来,袁凌重建了一个乡土世界,“他的故事是拼贴在一个大背景上的,我们通过这些小故事看到背后的广阔背景,他把这个更加广阔的世界直接连根带起来给我们看,这个重建的世界是文学中的世界,取消了虚构与非虚构、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郜元宝以书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世界》为例剖析了这种断裂后的重建:一个因矿难眼瞎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在黑暗中重建了自己跟失而复得的乡土生活。郜元宝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走出乡土又重回来处的作家的隐喻,闭上眼代表着屏蔽在城市中习得的生活习惯,用心去重新了解自己的家乡。“如果我们把这样的隐喻再扩大一点,其实不仅适合于一个农民跟他失而复得的故乡的关系,也是我们每个人跟自己珍贵的、可贵的生活的关系,这种生活有的时候你眼睛睁着的时候你不觉得它好,等到你失去了,你的眼睛或者耳朵聋了,一下子觉得特别需要重新发现。”
    
    因为致力于展现乡土中国的真实世界与关系,袁凌采用了似乎是非虚构的方式。“小说根本就没有虚构,只是说你的经验够不够写小说。生活经验多到可以让我们写小说,如果生活经验少一点,积淀不够那么深,可能只够我们写非虚构。”
    比起文学技巧,袁凌更注重小说所展现出的作者经验的真实性和饱满度:“我的小说不会很曲折充满了故事性和情节性,但却能打开一个世界,读者进入后会不停地看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这个人身上发生的各种小事,更主要的是他跟他周边环境的互动、互生性,在交换呼吸。”
    坚持高度反映真实让袁凌拒绝了宏大叙事,把小说的首要任务定为写农民和农民工怎么劳动。他坦承自己与其说是写情节不如说是写状态:“我是在写一个慢悠悠的状况,或者是变动的状态。”在袁凌看来,小说的故事不必要有过强的延展性和圆熟的技法:“我们不需要一个人提供那么长的完整的故事,他的人生价值在他对事物的想法,在他跟人之间的关系中,已经出来了,他没有必要发展成一个完整的、那么长的人性序列。”黄德海将这个问题深入为小说的时间结构问题:以历史事件为线索的小说,如《白鹿原》,人物被动地跟着历史进程走,没有找到自身的时间结构,他认为袁凌小说“写出了一个人的特殊的生命节奏”,这是一种自然的、处于日常关系中的生命结构。
    郜元宝认可袁凌小说中的非虚构表达,但他认为,为了增强小说文本的可读性,可以用“虚构”的笔法来稀释“真实”——赤裸裸不加修饰的乡土经验。他举了祥林嫂的例子:“那么多苦难集中在她身上,这是真实吗?鲁迅写的目的不在于让祥林嫂受的苦比别人多一点或少一点,而是写祥林嫂受苦过程中,整个鲁镇的人是怎么看她的。”袁凌承认自己的小说有缺陷——封闭感太强,开放性不够。他希望“用生命的长度来积累经验,摆脱这样一种封闭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