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庸常的生活闪烁出非凡的光芒迄今共获得24个电影节奖项提名,第5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公映
2008年的一个周日, 26岁的张大磊来到姥姥家吃饭,看见母亲在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老人喂饭。他忽然回想起1994年的夏天,姥姥也曾以同样的方式给太姥姥喂饭。一时间,思绪如潮水般涌入张大磊的脑海。那一刻,他仿佛听到1994年的音乐与火车鸣笛声从耳畔传来。 学电影的张大磊当即决定,要拍一部电影,去缅怀那段早已逝去的时光。于是,他花费整整7年时间,拍出了电影《八月》 。这部由爱奇艺影业、北京麦丽丝影视文化责任有限公司等出品的文艺片,将张大磊记忆的静与时代的动,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就像人们家里的那张老照片,直抵内心深处最珍贵的时光。 在3月24日全国公映前, 《八月》就已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宠儿,迄今共获得24个电影节的奖项提名,更斩获了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竞赛片等大奖。 在影片中,导演张大磊勾勒出了一幅上世纪90年代初西部小城的白描图景——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 “铁饭碗”即将被打破,国有制片厂的家属院里,每一个简单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响,少年小雷就这样在天真与世故之间、在经济变革与家庭变动之中懵懂地成长着。 从生活缝隙里长出来的电影 从故事产生雏形、历经4年撰写剧本,到2015年电影杀青、 2017年3月上映,张大磊自言《八月》是一部“从生活缝隙里长出来的电影” 。回 忆起创作影片的点点滴滴,张大磊表示,那不止是创作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历经反复的修改、推翻又重建,以及漫长的后期制作,最终完成的成片其实仍有很多留白。 ”张大磊承认, 《八月》谈不上完美,“直到今天,我每次重看影片,都会产生新的想法。 ” 影片极其舒缓的节奏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在诗意盎然的影像中,细腻平实的故事与人物慢慢流淌着。“我希望《八月》在整体叙事上像一篇散文,不那么沸沸扬扬,甚至有些沉默,但对上世纪90年代有所怀念的人,又能够被这些生活流的细节所打动。 ”张大磊说,“那时的生活很慢,日子不会被一定要完成的琐事填满,我们有很多时间慢下来、静下来,去体会生活的味道。 ” 尽管《八月》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父亲与小雷之间的交流与情感,却通过父亲润物细无声般的关怀,令观众深深感受到父子间沉默无言的爱。张大磊坦陈, 《八月》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小雷与父亲的关系,投射着自己和父亲的影子。 得益于父亲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剪辑师的身份,张大磊成长在电影厂的大院里,从小就在光影的世界里耳濡目染,而影片中的父亲亦是小雷的电影启蒙者。“那时我们家每天都会看录像带,所以上小学时我就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艺术电影。 ”从那时起,充满魔力的电影就开始在张大磊的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父亲的职业背景也决定了他要长年离家在外拍片,所以张大磊的童年与独自在家的小雷一样,经常会被某种“孤独感”所包围。“但这种‘孤独感’并不令我感到痛苦,反而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空、很大,时间变得很满。 ”张大磊说,如今回过头再看,那仿佛是一段如炊烟般存在的时光。 ”影片中的小雷,仿如“闯入者”般进入了世俗的成人世界。“我将更多的情感投射放在了父亲这个角色身上,因为我至今都在作为一个孩子,去享受他给我创造的那个时代的美好。 ”张大磊表示。 一场简单、安静而浪漫的白日梦 在金马奖颁奖典礼台下,张大磊曾与台湾大导演侯孝贤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并得到了这位电影大师的称赞。从某种意义上说,《八月》就是张大磊自己的“童年往事” ,影片具有强烈的作者意识和诗性,试图牵引观众走进生活与记忆的内部。 “很多人问我《八月》究竟讲了什么故事,我只能回答他们,影片讲述了少年小雷和他身边人发生的故事,它就是一场简单、安静而浪漫的白日梦。 ”这个白日梦张大磊十分熟悉,却又难以捕捉到,“我和它之间保持着距离感,又保留着亲切感。 ” 张大磊创作《八月》 ,不仅仅源于一种怀旧的冲动,他更希望拍出集体环境下个体成长的经验,拍出在一个电影艺术逐渐衰落与黯淡的年代里,一个少年的内心伴随着灵性逐渐成熟的过程。“我想让庸常的生活闪烁出非凡的光芒。 ”他说。 为了再现上世纪90年代的风貌,也为了节约成本,张大磊选用了一个由“七大姑八大姨”组成的非职业演员团队——演小雷的孔维一是他同事家的孩子,演小雷父亲的张晨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儿,演小雷母亲的郭燕芸则是他从事婚庆行业时的客户。“我就是用最本能、最真诚的态度去创作,投射到影片中的,只有主演们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情感以及态度。 ”张大磊说,“可能这种方式是笨拙的,但这是他们最本能的感知。 ” 《八月》中出现的老房子、老街道等场景,无不散发着上世纪90年的气息。为了真实还原年代感,张大磊和创作团队寻遍了整个内蒙古。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老建筑都被拆掉了。“拆掉房子,其实就是抹掉了之前经历过的时间,这让我感到特别遗憾。 ”幸好张大磊的大伯有个老工厂,基本保持着20多年前的状态。“我过去一看,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被遗忘的地方,遇到了一群被遗忘的人。 ”于是,这个老工厂成为影片主要的取景地。 而影片诗意的美学风格与情感表达,则与幕后制作团队的努力分不开。在制作过程中,张大磊邀请了著名文艺片导演万玛才旦担任影片艺术指导,他的大学同学、曾获金马奖最佳摄影提名的吕松野担任影片摄影,他们为《八月》细腻的画面质感、恬静的诗意影像提供了保障。张大磊自曝,吕松野甚至在剧本创作初期便参与到了影片的制作中来。“他看过剧本后,就用一个字来形容:静。甚至静到能让他清楚地感受到时间在流淌,感受到一天从清晨到中午,再到黄昏和夜晚的变化。 ” 用互联网思维营销文艺片 叫好不叫座,几乎成为优质文艺片的阿喀琉斯之踵, 《路边野餐》《长江图》等影片口碑上佳、票房惨淡的厄运,尚且历历在目。作为《八月》的第一出品方,爱奇艺影业试图在此次营销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思维审视、激活全媒体营销链,不仅在整个宣发阶段确保影片的品质被尊重、被强调,同时还有效、广泛地调动公司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优势资源进行精准传播,力求让影片信息真正触达到关注《八月》的观众,并在此基础上吸引有求新欲望的其他群体。 为此,爱奇艺影业进行了大量有的放矢的市场调研,深入研究受众心态,重点关注上座率、场均人次等核心数据,这些数据的价值在于打破营销的固化思维,符合普通观众观看影片的心理需求和实际行为模式,最终成为了影片宣发的重要参考。 在正式上映之前的一周, 《八月》便踏上了“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全国七城主题巡回路演之路。路演对谈嘉宾包括“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王小帅、华表奖最佳女演员得主梅婷、峨嵋电影制片厂老导演李佳木、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周昊、知名电影自媒体“毒舌电影”等。路演地点除了北京、上海、深圳之外,还包括南京、西安、昆明、成都、呼和浩特等对文艺片有消费能力和潜力的二、三线城市。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影迷的点映需求, 《八月》还创新启用了“众筹观影”的新模式——由影迷自行选择观影城市与地点,通过平台自主召集观影的“小伙伴” ,在达到影厅放映必须人数之后,自下而上地倒推影院场次与排片,借此为国产文艺片开拓出一条全新的生存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