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本意义生成的受众之维——探究姚斯接受美学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艳风 参加讨论


    康斯坦茨大学教授姚斯(HansRobertJauss)是德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受伽达默尔解释学启发,在吸收英伽登现象学美学的基础上,姚斯提出了自己的 “接受美学”理论。“正如同科学史是科学范式的转换史一样,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范式的转换史。”姚斯接受美学思想的提出,实现了从实证主义的“作者中心论”、审美形式主义的“作品中心论”,到一切从受众出发的“读者中心论”的文学范式转换。
    从姚斯 《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文学范式的转换》《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等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姚斯一以贯之地强调“接受美学”的如下特征:强调文本与作品的区别,认为读者在文本理解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否认文本的确定性。
    从文本到作品:审美感知的媒介通连
    传统观点并未严格区分 “文本”与“作品”,认为文本就是作品,作品就是文本。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强调读者/受众理解 (文艺)文本的重要性,因而主张要严格区分艺术作品与艺术对象(审美对象)。姚斯的接受美学接受这一观点,主张应把作品与文本严格地区分开来。
    文本是“未完成时”,处于一种还未来得及与读者发生关联的自在状态。而作品是一种“最终的呈现”,其与读者的对象性关系已然构建完成。在孤立的文本中,尚未融入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这些“丰富的意会”只有在作品中才有可能被最有质感地呈现。由于缺少读者/受众的情感互动、移情理解和再创造,文本所承载的多重审美信息无法被有效地激活,留下大量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而作品则已然超越了孤立的存在,是一种由作者和读者/受众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缺失了读者/受众之维的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不受控于接受主体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具有稳定的结构形态。“作品不等于文本,也不同于具体化,它处于两者之间。”作品由于有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须臾不可或缺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因而只能是一种相对具体的存在。在姚斯的接受美学看来,要实现从文本到作品的转变,审美感知这一重要媒介不可或缺,因为“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以读者为中心:文本意义生成的受众之维
    在传统的美学研究中,“作者中心论”占据主流,畅行无阻。姚斯的接受美学反对这种独白式的、唯作者独尊的学科研究范式,向当代西方美学与批评理论发出了挑战。接受美学强调应将文艺研究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层面,是一种主张读者中心论的文本阐释理论。
    “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作品的有效激活和存在,除却作品本身,更仰赖于读者/受众的创造性赋予。“作者对于文本的图式结构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它毕竟是第二性的。”接受美学强调,在研究文学和文学史的过程中,必须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读者/受众,确立读者/受众的中心地位。“给文本以艺术生命的是读者而不是作者。”唯有通过读者/受众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赋予,孤立、沉睡的文本才能苏醒过来,从而拥有饱满、鲜活而现实的生命,不再只是一种死的语言物质材料。“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
    姚斯直言,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一直把文学事实局限在文学创作与作品表现的封闭圈子里,使文学丧失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接受之维。在作品—作者—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非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一维,作者和作品也并非整个文学进程的当然核心。
    文本的历史性:“期待视域”的流变不羁
    “理解不再是对文本的外在解释,而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揭示。”受海德格尔现象学解释学的启发,伽达默尔认为,作为人(此在)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不是静止不变,而是持续变化的。姚斯接受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观点,将之移植于美学领域,将理解看成是“一种事件”,是“历史自身的运动”。
    在接受美学看来,在文本意义的生成中,读者/受众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其对文本的阅读过程本质上就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读者对文本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是可变的,是随读者(理解者)的‘视域融合’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其所秉持的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文学审美必定存有较大的时代差异,这就决定了文本的意义必然是流变不羁的,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受众必须要有“期待视域”的自觉。按照姚斯的理解,“期待视域”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文本之前,由读者文学解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作品呈现方式、意义、结构等的预测和观望。期待视域既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文本阅读的局限和制约。“一部作品的潜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为某一时代的读者所读尽,只有在不断发展的接受过程中它们才能为读者所不断发掘。”繁复多变的期待视域,必会导致文本阅读和理解的空前丰富与变化万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具有历史性的,文本阅读与理解的“深刻”与“正确”都只是暂时的、历史的。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