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从根本上说,一味提倡“颜值”是反自然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李健鸣 参加讨论


    “颜值”成了近年来流行的新闻词,只要有关人 (甚至动物和植物)的新闻报道和八卦,这个词的出现率就会极高。如果涉及到娱乐体育界人士,那可谓是必提无疑。对年轻人来说,追求颜值似乎成了他们的目标、理想或恶梦、紧箍咒。由于自己没有高颜值而心理受伤的青少年真的是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让家长伤透脑筋。但另一方面,看到商机的整容医院则遍地开花,在上帝或祖先给的脸上和身上实现他们的发财之梦。
    不过,“颜值”若被翻译成德文,马上就会产生一股铜臭味。对受过教育的人来说,这一被嫌弃的词就和“成功”这个词一样,上不了台面。不赞同也就罢了,但偏偏喜欢追根究底的德国人马上就会问:现在为什么又要讲颜值?这个词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红,怎么才能评价颜值? 等等等等。
    我在德国的经验是,德国人几乎不会评论成年人美不美,对儿童也只喜欢用“可爱”这个词,似乎“美”是他们避免用的字。对成年人,他们最喜欢说的是:他 (或她) 长得特别有意思,瞧,那张脸太有趣了;那张脸有光彩,总是很生动。在德国时间长了,得出的结论就是:所谓有意思的脸肯定不太“五官端正”,而是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让人觉得不同寻常。而有光彩的脸则呈现出很多正能量,会让他人受到感染。渐渐地,自己也越来越觉得:“美”这个字的意思有点模糊不清,太一般,太没有特点了,在张扬个性的年代真的很不合时宜。我开始明白,在崇尚健康的德国,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才是最主要的,而不是像1950年代那样要让女孩变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乖乖女,男孩成为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所以大肆张扬某个孩子或某张脸很美,会让人觉得有点滑稽。美的标准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从德国人的皮肤来看,纯白色就变成难看和很不健康的符号。战后,德国人变得富裕,他们把旅游作为消费的重点,人们纷纷离开夏天也很阴冷的本土,去往阳光充足的西西里和一些小岛,度假回来后,皮肤变得黑亮黑亮。于是这样的皮肤就变成了一种“美”和健康的时尚,当然背后也隐藏着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为了满足那些没有钱或时间的人对这一时尚的需求,也就出现了很多人造日光浴的美容店。
    可见,美没有什么统一标准,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一种因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视角。国内对“美”的向往和需求似乎还停留在“土豪”的水平。土豪店里琳琅满目的家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几年,被媒体屡次曝光的达芬奇店的家具毫无疑问显示了由高价决定的品位。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有钱人能付得起的昂贵价格就成为了“美”的标准。实际上这样的家具不仅不美,甚至处处流露出一种小家子气,上百万元的家具无非是欧洲16世纪的缩影:琐碎和没有品位。
    上面提到的国内现在流行的“颜值”也几乎只有一个模式:大眼睛高鼻梁、嫩白的皮肤、魔鬼的身材。顿时,拥有这些资源的美女帅哥就占据了娱乐界的各个制高点;他们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智力,甚至没有演技,就能靠父母给予的脸或人工塑造之脸,收到居高不下的报酬,品尝着“天上掉馅饼”的味道。如果所谓颜值高的明星们能展示相应的演技,那可谓是十全十美。但似乎从编剧到导演都没有兴趣发掘和培养这些明星的表演潜能,于是他们就真的完完全全沦为工具,只能用极其肤浅的傻笑和卖萌使一些观众沉浸其中。
    最近看了美剧 《清道夫》,又一次引起我对“颜值”的联想。这是一部描写父亲和4个儿子的电视剧。父亲一直混迹黑社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大儿子成了所谓的“清道夫”,靠给有钱有势之人摆平各种麻烦来维持自己和兄弟们的生计。还有两个儿子一起经营一家拳击馆,因为小时候受到的创伤,都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但依然没有失去最后的希望。总而言之,这几个男人都在命运的漩涡中喘着粗气,艰难地望着似乎没有出路的明天。
    刚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也觉得有点奇怪,因为这些男角几乎都没有颜值,起码没有我们承认和推广的那种颜值。但越往后面看,越觉得这些多少有点奇怪的脸变得无比生动,因为他们脸上既流露了内心的恐慌和坚硬的性格,也会出现让人怜爱的表情。他们塑造的人物性格和内心的起伏变化使他们的表情变得生动和让人难忘。从很大程度来看,正是这些所谓颜值不高的演员使这部重口味的电视剧充满了可看性,因为演员塑造的人物性格引入入胜,他们的外表不仅不会成为空洞的符号,相反会成为观众继续观剧的动力。
    一味提倡颜值从根本上来说是反自然的,因为自然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外表存在的权利和尊严。所以决定一部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肯定也不是依靠演员的外表,而是作品中处处存在的文化品位,特别是演员身上流露出来的文化气息、他们对内容和人物性格的认识和体现。现在似乎真应该看看我国1930年代电影演员的表演,他们本身的颜值当然不低,然而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让人常年不忘,恰恰因为他们表现了角色的性格、内心的情感、特别是困惑,而这正是我们久违的东西。
    现在似乎真应该看看我国1930年代电影演员的表演,他们本身的颜值当然不低,然而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让人常年不忘,恰恰是因为他们表现了角色的性格、内心的情感、特别是困惑,而这正是我们久违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