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是近年来影视创作的热点。但有的编导以短平快的创作低就于市场需求,创作出一些粗制滥造、带有戏说味道的“神剧”,为社会所诟病。因此,如何用高品质的作品真实再现抗日战争那段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从而形成一段对现实中的民族文化精神有所滋养的影像记忆,成为艺术家们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该剧用全新的视角、史诗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七十多年前发生在鄂西的、震惊世界的宜昌大撤退和石牌大战。这段悲壮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一部分,已经载入我们民族团结御侮的光荣史册。但我们今天随着观剧重新翻开这个历史的篇章,却依然能感受到那滚滚硝烟、隆隆炮声以及人喊马嘶的悲壮。 分别于1938年和1943年发生在鄂西的宜昌大撤退和石牌大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宜昌大撤退”是在日军大军压境、已经占领半个中国的危急关头,国民党政府通过宜昌长江航运,转移大批重要战略物资及其政府要员和受难民众的战略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而“石牌大战”是中日双方争夺长江要塞石牌的一场生死决战。此役胜败,关乎重庆及整个大后方的安危,历史将这场生死决战称之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宜昌保卫战》以这两次重大行动为主线,讲述了从1938年到1943年5年间“四保宜昌”的故事,即宜昌大撤退、枣宜会战、反攻宜昌和石牌大战,并依托这四大板块结构故事层层递进,烘托了“民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思想主题,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 编导站在全民族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阔角度,讲述我们全民族的抗战故事。观看此剧,我们既看到了从将军张自忠到下级军官及普通士兵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也看到了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宜昌大撤退的无畏壮举,还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高层对鄂西作战的巨大支持及关注,更看到了中共地下党直接参与谋划决策的诸多史实。不过,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鄂西土家族人民给抗战提供的巨大支持。当日军铁蹄踏上这块美丽的土地时,他们奋起抗战,不仅冒着枪林弹雨为宜昌撤退的船只做向导,而且自发地组成土家子弟队伍,直接参加对日作战。从老人成老爹,到青年木尔、土家姑娘成四妹,这些普通百姓先后英勇捐躯。正是这些不甘屈服的民众,正是他们身上这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弥足珍贵的财富,成为至今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作品,如果对当下有所关照,则更具思想价值。《宜昌保卫战》就是一部颇具现实意义的作品。编导在满腔热情地讴歌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同时,没有忘记无情鞭挞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高层的腐败。比如,负责江防的司令蔡继伦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饱私囊,把江防修成了豆腐渣工程,最后因无力抵抗日军来袭,而落得个一败涂地。还有把对党国忠诚喊得震天响的情报主任朱若愚,也暗中利用职务之便大搞贪腐。当沦为日军俘虏、日军特务机关把他的贪腐细目展示出来时,他瞬间成了汉奸,立即带领日军去追杀原来情报组的下级。通过对国民党政府这些现状的描述,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军队有时候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还会败给处于劣势的日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贪腐问题不仅决定战争胜负,甚至可以亡党、亡国。这就是这部作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作者系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