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我那呼兰河》剧照 评剧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戏曲剧种,也是辽宁地方戏曲剧种中艺术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戏曲剧种,在辽宁乃至全国的地方戏曲中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繁多,各自的生存状态也不尽相同,但我国地方戏曲在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过程有存在于共性之中的共通问题,本文谨以辽宁评剧为例,希冀通过归纳和分析,厘清辽宁评剧所面临的困境、原因及相应改善和扭转局面的方式,抛砖引玉并以此拓展思路,为全国地方戏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思路及应对举措。 辽宁评剧的生存与演出现状 辽宁现存评剧国有演出团体有沈阳评剧院、本溪市评剧团、锦州评剧团、营口市评剧团、朝阳县评剧团(今更名为朝阳县艺术推广中心) 、北票市评剧团(今更名为北票市演艺电影中心)和凌源市评剧团(今更名为凌源市新凤演艺有限公司) 。其中,除北票市评剧团于2013年转为企业外(目前仍采取财政拨款80 %) ,其余院团均为全额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新时期以来,沈阳评剧院排演了《风流寡妇》 《秧歌情》 《疙瘩屯》 《天堂花》 《我那呼兰河》 《月清》等剧目,曾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第三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文华奖评奖)文华大奖、全国第四届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奖等。锦州评剧团创演的《狐仙女》 《天子泥人梦》 《关东腊月雪》 《新台月》 《清水河畔》等新剧目,曾获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辽宁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辽宁省艺术节金奖。凌源市评剧团创演的《凌水湾》 《新人面桃花》等新编剧目,曾在中国评剧艺术节和辽宁省艺术节上获奖。 尽管上述原创新编剧目荣获众多奖项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各院团的演出场次及收入却并不理想。辽宁全省评剧演出院团全年在城市乡村演出共计近600场(含公益演出和惠民演出场次) ,其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是凌源市评剧团,共230场,演出最少的是锦州评剧团,共43场。辽宁全省各评剧院团可经常演出的传统与新编剧目总计80余出(不含重复剧目) 。其中,除沈阳评剧院、锦州评剧团和凌源市评剧团在近年因创排过新剧目,在演出中有评剧新剧目的演出记录外,其他评剧团只能演出传统剧目,目前辽宁全省的评剧演出剧目基本以传统剧目为主。 辽宁评剧当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在了解了辽宁各地评剧院团的现实状况后,大致可以把目前制约辽宁评剧发展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出收入少,一些院团靠政府拨款生存 因戏曲市场需求滑坡,辽宁评剧演出院团的演出收入普遍偏低,且各地院团收入对比悬殊。例如,沈阳评剧院年平均每场演出收入可达到11000元左右,但朝阳地区剧团演出收入仅为1000 - 1500元。从保留全额和差额事业编制评剧演出团体的收支情况看,辽宁评剧院团每年的财政投入与院团演出收入的比例对比仍然悬殊。例如,沈阳评剧院2014年演出收入占全年经费的5 . 6 %;锦州评剧团2014年演出收入占全年经费的2 . 5 %。朝阳地区的评剧团体转企改制、财政投入数额不等,情况各有不同,但在剧团演出收入外,需由当地政府或财政每场补贴1000元,才能有所盈余,致使一些院团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二)评剧院团整体呈现人才断档现象 由于文化体制改革中“50 ·30计划”的推行,凡年满50岁或工龄满30年的演职员均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使一批具有丰富创作和表演经验的评剧从业者选择退休,加之一部分演员选择改行,另谋生路,因此,辽宁现有评剧院团面临着表演创作人才的严重流失。目前,省内评剧演员的平均年龄为44 . 5岁,演员队伍老化、人才流失、演员行当不全、青年人才匮乏等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院团的艺术生产。除表演人才匮乏,目前,辽宁省内的各评剧院团中均无专职编剧,除个别院团拥有1 - 2名专职导演外,其他院团都处于无编剧、少导演和少作曲的状态,创作团队成员的缺席直接影响到剧团长久发展规划中的剧目建设。这就导致了无论是恢复排演传统剧目,还是创作新编剧目,院团都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实际困难。 同专业员团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相比,辽宁评剧未来发展形势更为严峻的是,目前辽宁省内已无中专及中专以上的评剧表演学校或专业,评剧表演专业后备力量输送的途径严重缺失。随着院团中年演员相继退休,大约20年后辽宁各地的评剧院团将整体面临“有编无人”的尴尬境地,这将直接造成评剧专业演出团体在辽宁濒于灭绝。 (三)地区发展失衡,偏远地区院团只顾生存、难求发展现象普遍 由于辽宁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艺术演出市场城乡差异悬殊。这普遍表现在城市评剧团体的演出收入和补贴相对充裕,而地处偏远或县级评剧团体的生存压力相对更大,致使一些“老少边穷”的评剧团体目前只能处于维持生存、忙于演出,而无暇顾及剧团乃至剧种的建设和发展的状况。地区发展失衡也导致这些院团创新能力的相对滞后与不足,部分院团只能被动处于上演有限的传统剧目,没有更多的精力、能力和水平创排或恢复更多的评剧新老剧目,使现有评剧院团不得不在“老演老戏,老戏老演”中逐渐被动地走向剧团的萎缩。 (四)评剧观众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年观众断档 随着大众娱乐市场的多元化,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评剧的市场演出已逐渐被边缘化,评剧观众的流失和演出市场的萎缩日益严重。目前,评剧的主要观众多集中在城市、乡村的中老年龄段,观众老龄化趋势明显,乡村青年人外出务工和城市青年人娱乐选择空间增加,造成评剧未来的青年观众断档,随着现有评剧观众的流逝,未来评剧观众也将面临后继乏人的境遇。 辽宁评剧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后备人才,提高现有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辽宁省内已无专门培养评剧表演专业人才的学校、专业及培训班,鉴于当前各评剧院团的青年表演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现状,可利用辽宁省内的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沈阳市艺术学校或沈阳评剧院等大中专院校、院团的师资力量,恢复评剧表演、作曲专业,或以“团带班”的形式招收评剧表演、作曲的学员,学员经过中专(六年)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省内各评剧演出团体,为辽宁省的评剧事业输送后备力量。如果想让评剧在未来得到发展,这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随着老一辈评剧表演艺术家告别舞台,现有的青年表演人才同样有提高专业技能的必要,否则现有演员也将难以承担剧种发展大任。目前,戏曲的生态环境固然不足以令人满意,但作为舞台表演的评剧艺术,如果不出优秀的演员和剧目,那么,她的前景和未来更为堪忧。有鉴于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当地具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表演人才应加强培训,借助拜师学艺和委培进修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现有的专业技能和知名度。同时不拘一格,引进编、导、作曲人才,补充到各评剧院团中,整体提高评剧院团的创作力量,通过提高评剧艺术自身的演出质量来赢得观众。 (二)确立评剧艺术在当前的艺术及文化地位 评剧已有百年的历史,但严格意义上,相对昆曲、京剧等古典戏曲形态的剧种来说,她还属于现代意义范畴中的新生戏曲剧种,因此同其他古老戏曲剧种相比,评剧更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易于接受、形式活泼和不受题材限制等特点。同时,确立评剧艺术在当前的文化地位也不容忽视。发展地方戏曲的目的是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承、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此,评剧根据自身剧种的优长可以借鉴过去如评剧《杨三姐告状》和今天的豫剧《村官李天成》的成功范例,并参照“三并举”原则,在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等不同类型的剧目题材上不断探索,以评剧流派表演艺术和灵活多变的艺术形式为依托,创作、恢复具有“草根性”和“接地气”真正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且易于接受的新编和传统剧目,从而达到传播、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 (三)发挥政府职能,以公益演出扩大评剧影响 目前,戏曲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例如,沈阳评剧院每场演出的收入在11000元左右,锦州评剧团在1700元左右,朝阳地区在1500元左右。针对这一状况,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协调,采取政府购买或公益演出的方式,增加演出场次。适当提高当前的演出补助,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剧团应给予政策上的适当倾斜,可在达到一定场次的演出基数后,阶梯式递增演出补助的数额。通过“多演多得,少演少得”的奖励机制,促进院团多演出,在多演出、多实践中培养评剧观众,扩大剧种影响,涵养和培育演出市场。 借助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以“第二课堂”等方式在各级学校中普及、宣传、传播评剧的历史、流派特色和代表性人物,选取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评剧小戏、折子戏,在学校演出,为大中小学生创造接触、了解评剧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评剧艺术的兴趣。 (四)设立常态化的“评剧艺术发展”专项基金 参照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扶持的方式,在省一级文化主管部门设立常态化“评剧艺术保护与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院团申请基金,恢复传统剧目和创排新编剧目,并按设立基金先期投入和后期验收的要求,定期对院团的专项申请进行验收。制定切实可行的基金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对于各剧团有提升潜力的现有或复排剧目进行修改完善,逐步打磨,从而,丰富现有评剧舞台上的演出剧目,巩固评剧的艺术地位。 发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优势,借助各级专家的技术优势,为现有剧团的艺术人才和剧目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可从剧目生产的规划、剧本的整理或创作、研讨打磨,到导演、演员配置及后期制作的相关环节,由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协同开展工作,进行评剧优秀传统和新编剧目的推出,并协同各级有关部门,组织省内或北方的评剧优秀剧目巡演,以此促进评剧的发展壮大。 无论是以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为代表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还是《小女婿》 《凤还巢》《黛诺》 《半把剪刀》 《茶瓶记》 《对花枪》 《谢瑶环》 《杨八姐游春》《三节烈》 《蔡文姬》 《方志敏》等优秀评剧剧目,辽宁评剧在过去都曾取得过令人注目的辉煌成绩。在娱乐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辽宁评剧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已成为当前当务之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对我国当前戏曲未来的发展堪称是“及时雨”的机遇,但如何配合《政策》具体实施戏曲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战略是下一步艺术乃至文化管理部门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对包括评剧在内的地方戏曲采取行之有效的抢救、保护及发展举措,未来一些偏远和弱小的地方戏曲剧种将面临着更为严酷和尴尬的生存境遇,无论从剧种保护,还是从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都是极其不利而无法挽回的。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