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康震:诗词成就的古典男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济南时报 徐敏 参加讨论


    
    孙婷婷 绘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开场时,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吟诵了一古一今两位诗人的诗句,古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是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康震看来,这两句词,一个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是对今人的褒扬,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电视机前的电视观众,都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有人说他有风度、有颜值、有才华、有情怀,言谈举止之间展现谦谦君子风。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之际,康震深入浅出、自带萌点的解说,也像《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圈粉儿无数。十年前,这名曾经在《百家讲坛》大放光彩的明星主讲人,再次让人们见识了唐诗宋词以及他本人的无穷魅力。
    中国诗词大会能够引发广泛热议,显然是因为,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情感”,几千年都没有变过。
    壹新晋男神精力很旺盛
    对康震来说,诗词大会的火爆,最令他欣慰的莫过于看到滋润心灵、传递力量已经千年的唐诗宋词,在今天仍然拥有大量拥趸。
    2002年夏天,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的康震,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三十岁出头、意气风发的他站在师大校训旁边拍下了来到学校的第一张照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多年以后,他不仅成为北师大文学院学生所喜欢的“康师傅”,更通过《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凭借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高颜值”的自身魅力,成了全国粉丝追捧的儒雅老师。
    “喜欢文学、喜欢哲学,我是个典型的文科男。”康震说,父母都是文科类大学老师,家中积累了很多书,他从小就喜欢翻父亲的书架,一度喜欢哲学胜过文学。高中毕业后康震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后师从霍松林老师学习古代文学,直到博士毕业。
    康震的兴趣并不限于古代文学。诗词大会上,讲到辛弃疾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康震幽了一默说,辛弃疾的心情就像《悟空》这首歌里唱的“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怀才不遇。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也会听通俗音乐,看《盗墓笔记》,更是大热美剧《越狱》的忠实粉丝。
    康震不到四十岁时就已经是博士生导师,还一度担任过学校的行政职业,工作千头万绪。不过,连年轻的学生们都很难跟得上“康师傅”的工作速度。他的学生曾经在早上五点接到他的电话讨论论文,“康老师,现在是早上五点,您是没睡呢还是起得早?”康震笑笑说,都有可能。
    贰 动议增设“飞花令”环节
    中国人说到李白,就会感到天空划过一颗流星;而提到苏轼,就会想起把酒而对的那轮温润明月。康震第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就是源于在《百家讲坛》上讲述李白、苏轼这些对国人影响至深的古代文人。在《百家讲坛》的平台上讲了八年,一共录制了一百多集节目,他把“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情怀源源不断地传递给观众。
    在《百家讲坛》录制苏轼的节目时,需要吟诵苏轼的部分名篇词文。为了尽可能让吟诵饱含感情,还原苏轼的情怀,康震特意去找了善于朗诵的专家请教技巧并反复练习。有一期节目吟诵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导演示意一遍通过,但康震想了想并不满意,执意要求再录。在他的要求下,最终录制了五遍才达到了他满意的效果。他认为,“这是对词人的尊敬,也是一个学习者该有的态度。”
    “古时候孔子周游列国,车就是他的宣讲媒介。如果那个时代有电视,孔子一定第一个被请去做主讲人。”谈到电视讲学,康震比较认可大众媒体在传播文化知识方面起到的桥梁作用。讲课的内容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只要讲的内容不庸俗,主讲人保持高雅情趣,大众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会受到大众的欢迎。虽然有些不同声音的评议,但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节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谈及本次诗词大会,康震也表示,如何把作为高雅艺术的中华诗词在电视上与大众分享,将高雅性、趣味性、竞赛性结合起来,是本届诗词大会的设计重点。首先把诗词题库做了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用这些“熟悉的陌生题”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康震还建议增设了“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在类似文化知识比赛的形式里,《中国诗词大会》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了经典诗词。
    叁 沙画猜诗,诗词中的画境
    在节目中,康震深入浅出的点评和幽默风趣的解说圈粉儿无数,偶尔小秀一把的绘画技能更是被推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康震非常强调中国诗词的这个特点,认为这既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诗词的特点。诗意中有画境,画境中有诗意,本次诗词大会出其不意地增加了让选手看沙画猜古诗的环节。
    画画是康震持续了几十年的爱好,不过从来没有正式拜过老师,都是自己摸索着学习。小时候临摹连环画、山水画,随时随地都能画上几笔。然而,在诗词大会现场作画却有些难度,“既不能让选手认不出来,又不能一画就认出来。”康震举例说,比如画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先画三间茅屋,再虚笔画青草;直到添上了小孩的脸和莲蓬,诗句才展现真容。
    康震透露,沙画是事先录好的。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样式,沙画与古典文化非常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沙子的颗粒感效果一级棒,在屏幕上很容易做出类似国画的笔墨效果,非常适合古诗词浓浓的雅致韵味。
    肆 诗词在现代人身上的“化学反应”
    在诗词大会上,所有的诗词热爱者都是普通人: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中学学生……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呈现出他们的诗意人生,诗词在每个人身上发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
    对于诗词大会掀起了亿万观众重温古典诗词魅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康震非常兴奋。他说,诗词大会的火爆让观众知道了原来民间有这么多诗词英雄,说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就根植在传统文化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康震认为,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温润如玉、厚积薄发、妙趣横生……很多观众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康震。谈到点评嘉宾的角色,康震说,节目现场就是要在短暂的时间内直指人心、直面人心,用简洁精练、生动活泼的语言直接命中主题,命中观众心中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将诗词的生命、诗词的灵性、诗词的感动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
    诗歌最喜欢李白,散文最喜欢苏轼。康震说,可能是因为自己性情和他们比较相似,性情开朗,个性透明,为人也相对简单。喜欢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爽和洒脱,也喜欢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随遇而安。因此,不管科研教学多么繁忙,这个很爱玩的大学老师,一有机会还是会走出去看看。
    “中国的山水和美国山水显然是不同的,是被五千年悠久历史浸润过的。”康震说,古人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尚且能够游历那么多名山大川,现代人沉迷于网络、甘做“宅人”实在不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少学生问我怎样才能走近古人的精神世界,深入地体悟和感知他们。我的建议既要在书海里泛舟,也要在自然中行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