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征文选登 吉林省委宣传部 《文艺报》社 吉林省作家协会 合办 价值是标志主体和对象之间意义与效应的哲学范畴。人是一种价值存在,由人所构成的社会也是一种价值存在。艺术作为人类价值世界最复杂、最神秘又最具魅力的一个领域,是总体社会价值体系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子系统。今天,面对艺术价值体系动荡迷乱的局面,迫切需要以社会价值论为依托和参照,梳理价值框架,寻找价值内核,确立基本价值向度。 框架选择:超越与价值 人类价值活动的内生动力和根本法则是价值最大化,也就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最大实现。而人的超越活动则构成了主体价值最大化的具体表现和现实路径。超越是主体对有限性和限制性的超出和扬弃,是人超出自身而又包含自身,向着新的生命层次和境界的跃迁与提升。超越是人类这个物种进化的方向,是个体的生命发展方向,也是现实社会进步的方向。可以说,超越是洞悉人性秘密和社会复杂性的一把钥匙。超越源于有限和限制,超越的方向是冲破束缚,追求无限。世界万物,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都是被规定和限制了的有限存在。然而,人是茫茫宇宙中一粒有意识、会思维、善反思的尘埃。人认识到了自身的有限性,感受到了外在的束缚和限制,便不可能像无机物一样沉没于混沌之中而无动于衷,也不能像动物一样仅仅依靠本能驱动生命活动。人力图摆脱各种有限性,冲破束缚和限制,解放主体,趋近无限。可以说,一部人类进化史就是人类主体的自我超越史,每一个个体生命史也是个体自我超越史。当然,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限制也总是如影随形、变换身形地伴随着人类的超越活动,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有限达到无限,人始终跋涉在超越的途中。超越和限制、有限和无限构成了人类命运永恒的主题和悖论。 人的有限性可以分为时间上的有限性、空间上的有限性、物质存在的有限性和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人的超越活动也正是在这四个维度上展开的:从有限时间向无限时间、从有限空间向无限空间、从物质存在向精神存在、从个体向人类(甚至向自然、向宇宙精神延展)。可以将它们简略地概括为时间性超越、空间性超越、精神性超越和主体性超越。生命超越的程度便是价值最大化的刻度,也是社会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可以说,人类所有活动除了动物般维持生命存续的活动外,都可以归结为生命超越活动。即使是纯粹的生存活动,人也不同于动物,而是与超越活动复杂地交融在一起。抗拒机械性、重复性、单向性、前定性、限制性等非超越性的存在状况,探索复杂性、体验神秘性、追求可能性、解放主体性、趋近无限性、彰显个性、涵育全面性构成了人类价值活动的根本指向。艺术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超越性活动,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和文化活动相比,艺术活动本质上还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机制和路径,构造、推动并引导着人类价值体系的生成、变迁和发展。我们理解和评价艺术价值可以放在这个理论框架内来考量。 价值内核:自由自然 马克思深刻指出,理论要彻底,关键在于紧紧抓住人本身。人类超越活动无论多么复杂和神秘,其实都是以人性为源动力和元价值而展开的生命活动。人性这个元价值在艺术领域表现为自由自然两个价值内核。有人形象地说,人们喜欢自由,是因为她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和要成为的样子;人们喜欢自然,是因为自然是我们原来的地方和本来的样子。自由标志着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尊崇性,通俗的解释就是“由自”。张充和在回忆沈从文的文章中引用保姆的话说:张家儿女的婚姻让他们自己去“由”,或者他们自己“由”来的。马克思指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本质。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哲学家德日进认为,自然演化呈现意识化指向。意识的本性是自由,所以万物进化的方向就是存在物的自由价值指向。从人类发生学角度看,人的最大束缚和限制显然是自然条件和环境,人要想实现自我超越,就必须从自然中觉醒,走出混沌一体的原初自然状态,确立独一无二的价值主体地位。随着历史的演进,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模仿自然甚至控制自然,人类的自由度不断扩大和提高,自由价值得以极大伸张。然而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根基和永远的家园,是人类实现自我超越、探索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人类的自然本性早已以基因的方式根植于人性之中,无论人如何独立和强大,依恋于自然、沉浸于自然、融合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始终构成了人类另一种强劲的价值冲动。这正如离家出走、闯荡天下的孩子,离家越远、时间越长越想念家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无论人类认为自己在离开自然的道路上走多远,其实也只不过是构造了一个人化的自然环境而已。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人类从来就没有离开自然半步。当代社会发展趋势表明,人类和自然应该建立“亦师亦友亦爱亦一”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文明、不同地域在自由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发育和追求上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各有侧重、各展所长。大体上说,西方文明传统比较注重主客体分立意义上的自由价值,东方文明传统则比较重视主客融通意义上的自然价值,自由自然构成了两个文明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分野。近现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随着各自价值体系充分发育后暴露出的弊端,又出现了彼此走向对方、互相吸引的趋向,克服自然的非人化和人的非自然化,追求自由自然价值的相融相通成了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一种基本价值指向。“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姜夔诗句)艺术既是对自由价值的肯定、颂扬和表现,也是对自然价值的回望、依恋和尊崇。离开了主体自由价值的张扬,不实现人类从自然中的觉醒和解放、个体从群体中的觉醒和解放、精神从物质中的觉醒和解放,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伟大的艺术。同时也要看到,从根本上说,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然,自由和自然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上是统一的。中国传统艺术对自然境界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承载了被社会挤压扭曲了的自由价值。艺术之所以以感性、形象、直觉、情感为表达、传播和接受手段,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类源初自然条件下的生命状态的承继、回望和高级回复,是对人走出自然后所创造的逻辑系统、符号系统、工具系统、技术系统的矫正和抗争。 艺术的价值向度 艺术以审美方式创造和传递一种独特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让人真切地触摸到自由自然的价值内核,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超越和精神的神圣。艺术的价值向度可以从五个方面把握。 第一,力量。这是能力超越的价值向度,是人对一个又一个外在于自身的强大力量的精神抗争和回应。在苍茫浩瀚的宇宙中,人这一粒尘埃,随便吹来一阵风,就不知飘到哪里;在汹涌澎湃的历史洪流中,人这粒沙子,随便涌来一阵浪,就不知抛向何方。现实力量的渺小成了人生命活动的基本限制,希冀获得更大的力量便成了人们获得自由、实现超越的基本价值追求。然而强身健体、利用物质力量、借助工具系统、掌握权力、联合成群等现实途径虽然可以让人增强各种现实力量,但人那巨大的超越性的需求空间是不可能完全靠现实的力量来填充和满足的。“昨夜梦中驰铁马,竟凭画手夺天山。”(吴昌硕诗句)人类还需要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创造力量、传递力量、获得力量,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恐惧感、无力感和疲软感,使人在寂寥空旷、孤独寂寞、危机四伏的宇宙中获得存在的勇气和底气。古今中外,以表现力量著称的艺术名作比比皆是。毛主席诗词和书法所展现的那种傲视苍穹、气吞山河的伟大力量令人叹赏不已。潘天寿绘画也以雄豪超拔的力量著称,他即使画一只小小的翠鸟都让人感受到一种高傲劲健、超逸凌人的力量。再看杜甫《画鹰》一诗: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我们由这首诗联想那幅画,由画联想到那只苍鹰,再由鹰联想到那个画家和那个诗人,都令人强烈地想象和感受到一种郁郁勃发、涤荡尘埃的力量。 第二,永恒。这是时间超越的价值向度,是对人的生命短暂、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抗争,是一场生命和死亡的战争。人生苦短,光阴如水,美梦易逝。“檐外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 (南宋高观国诗句)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延年益寿、传宗接代,甚至企图以生命轮回、得道升仙等虚幻的途径延展个体生命时间。然而,现实中无论人们如何挣扎努力,死亡最终总会将生命吞噬于无边的黑暗、无底的深渊和无尽的空虚之中。艺术则以审美的方式把瞬间变成永恒,让人的存在摆脱了时间链条的束缚,使时空中美好的事物能够流传、再现和随机涌现,让时空中有限的生命存在可能延续到肉体消逝之后。艺术还可以让主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时空中自由穿越往来,体验不同的生命情味和存在境遇,扩充生命价值的容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永恒并不是时间的延续,而是抹掉了时间的不朽。艺术以审美的方式战胜了死亡,顺着这条幽美的路径,人们可能进入澄明境界,体验感受到那个不在场的本真的伟大的神圣存在,并与她融合在一起,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与不朽。 第三,广大。也就是伟大、崇高和深远。这是空间超越的价值向度,是对人的卑微和弱小感的精神抗争和回应。人的生命活动总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展开,但人并不满足于有限空间的生存境遇,拓展空间成了人的基本价值冲动。无论生存于封闭的小山村,还是漫游于浩渺的太空,无论是家居空间拓展,还是远游他乡,现实空间的变换总不能彻底满足人对空间超越的需求。艺术则以审美的方式把不在场的无限空间笼于艺术天地,让人目极八荒,独步古今,澄怀观化(黄宾虹语),从而使人的生命崇高伟大起来。古往今来,各类艺术在空间的构成和塑造上使劲了浑身解数,呈现了异彩纷呈的美学风貌。刘勰的“隐秀说”认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深刻揭示了艺术以有限的形式蕴涵广大深远存在的美学本质。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则通过对虚实、有无、黑白、大小、形神等对立要素的绝妙处理,因小见大,逸笔草草,于方寸尺幅之间,尽现大千世界。从价值论角度分析,人对空间的超越还包含在自然物理空间之外,营造了主体精神空间、文化符号空间和今天方兴未艾的虚拟空间,人们生活于相互区分却又重叠交融的四个世界中,这种空间格局的变换为艺术价值增添了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更加神秘、更具无限可能的资源、形式和样态。 第四,生命。生命是所有价值活动的主体、载体和本源,因而对生命的肯定、赞扬、尊重、表现,传达生命力量、生机活力、生活情味,便成了艺术的基本价值向度。艺术源自人,艺术为了人,艺术涵育人。离开了生命价值轴心,一切艺术无从谈起。西方艺术注重对客观事物的刻画与描写,以对象化的方式呈现生命的自由本质。中国传统艺术则注重主体生命的精神传达,追求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的融通与一致。谢赫论画六法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一直被誉为中国书画的最高标准,其实质就是生命精神。齐白石作画“为万虫写形,为百鸟传声”。他说,我画有生气的东西,我画一个草虫都愿它生机活泼。艺术价值的生命向度也是对生命存在缺失和有限性的超越。艺术像主体生命的一面镜子,人在那里发现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虚幻的自己、过去的自己、可能的自己、现实的自己、变形的自己、理想的自己等等。人们以真挚的情感赋予艺术,寄托自己的向往和追求,艺术从而具有了精神的生命,真实的生命也因此丰富起来。艺术又像一个舞台,人们既可以做导演、做编剧、做演员,也可以做观众和评论家,艺术通过激发情感和想象带着人们建造并进入了别样的生命世界。这是有别于现实的、功利的世界,也有别于科学、技术、概念和逻辑世界。艺术世界是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是充满感性和形象的审美世界,是令人沉浸的情感世界,是人的自由自然的价值世界。 第五,个性。也就是个体主体性。这是对个体沉沦于众人的价值超越,是积淀于个体生命中的总体自然性和总体人类本性的创造和表达,是对生命中重复性、同质性、机械性、单向性的抗争和克服,是个体超越自身奔向类存在乃至宇宙精神的价值向度。在现实生活中,个性自由价值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和限制,艺术世界则给人提供了个性全面发展的自由时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得以在艺术领域充分实现。每一个人都是自然进化的顶点,都是人类存在的一员,每一个人身上都积淀着丰富的自然性和人类本性,展现和解放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类本性,是生命对自由自然价值的渴望。艺术可以把人沉沦淹没于日常生活中的伟大之处、独特之处拯救出来,把人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从而实现由个体生命奔向类生命、由自我奔向宇宙的价值超越。人的复杂性主要源于人的精神复杂性,人的艺术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是最自由、最具个性的创造领域。风格千百种,形式各不同,一切艺术个性呈现服从于主体价值表达和审美感受,一切外在的指令、特征、偏好、趣味、手段、质料、形式、路径从来不应该成为规约评价艺术价值的尺度,更不应该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枷锁。只有挣脱了外在的束缚,让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渴望和感受独立表达、自由呈现和个性发挥,伟大的作品才可能产生出来。金圣叹说:文字只要从一片心地流出,便正看、侧看、横看、竖看,具有种种无数美妙,任凭后来何等才人,含毫沉思,直是临摹一笔不得也。必须指出,艺术个性是主体内在精神品质的创造和表达,绝不是表面的花样翻新。离开了艺术价值本体,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奇怪乱丑,故作艰深玄虚,哗众取宠,自欺欺人,终归聚沫浮沤,随聚随散,飘荡无痕。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艺品即人品,画格即人格。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没有真正的个性,追逐、沉沦、陶醉于一般意义上的模仿、复制、设计、生产,也就等于背离了艺术价值,终结了艺术生命。个性标志着艺术作品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个体生命的精神凝结和艺术再现。肉体生命逝去后,个体的精神生命便以艺术为载体,汇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中,随着人类的命运而变迁、流传和沉浮,并走向未来和远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