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罗中立:从传统根基中寻找“文化自信” “状态·巴山变奏曲”个展正在深圳展出,引起观众强烈反响,记者专访著名油画家罗中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深圳特区报 尹春芳 参加讨论


    
    罗中立
    
    罗中立作品《蒲公英》
    
    罗中立作品《过河》
    
    罗中立作品《吹渣渣》
    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这幅写实主义画作《父亲》让罗中立一战成名。该作品也成为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35年过去了,68岁的罗中立携自己的新作近百余件日前在深圳e当代美术馆举行名为“状态·巴山变奏曲”的个展。展览开幕时人气高涨,万头攒动。整个深圳的艺术圈都出动了,他们来到现场亲自与这位艺术家前辈交流切磋。
    此次展览呈现罗中立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创作的精品佳作,多层次呈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轨迹。展出的作品包括“乡土写实绘画”、“巴山夜雨”系列、“故乡组画”系列、“过河”系列、“雷雨”系列以及“金色”系列、“重读美术史”系列、“中国抽象表现主义”系列等。观众既可以看到乡土写实风格的《父亲》,又可以看到他转变画风之后的表现主义力作。这些作品如“奏鸣曲”一般唱响了罗中立作为一名艺术家,在无涯的艺术之路的探索之旅。记者借此次展览之机,对其进行了个人专访。罗中立就自己的创作、中国当代艺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现在的风格更接近中国本土性
    从《父亲》时期的乡土写实绘画的创立,到融合东西方绘画语言的探索实验,再到中国当代艺术本土语言的建构与成功探索,罗中立孜孜不倦,一直走在探索的前沿。
    不少观众看到正在展出的罗中立的作品时往往会大吃一惊,惊讶于他的画风转变之大。
    夸张的造型、绚烂的色彩、考究的构图、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呈现出来的大巴山农民,或背着孩子,或吹灯睡觉,或携手过河,或共同劳作,或嬉闹玩耍,无不激荡着乡土的趣味与审美。虽然大巴山生活情趣和农民的质朴依旧,但在绘画语言上,已经看不到一点如《父亲》那般写实的影子。
    很多人以为罗中立的画风是最近才变的,实则不然。事实上,他的转型从《父亲》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野草画会时期。例如他在1981至1984年间创作的“故乡组曲”系列,同样是描绘四川大巴山农人的画作,不过这组作品却不像《父亲》那样将农民的形象典型化、概括化,而是描绘农民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呈现了农民生活中最为真实的一面。这样的主题一直贯穿罗中立这30年来的创作,虽然他的画作风格一直在变,越变越前卫。
    他画过《凉山人》《老家璧山老农》肖像系列,也画过《故乡组画》场景系列。他对民间文化、东西方艺术历史做过研究,还用自己的画法创作《重读美术史》“西洋部分”和“山水系列”,甚至将其造型方式分解成线性构成油画和彩色雕塑作品。
    一方面,他重拾西方油画的绘画语言讲述大巴山的乡土生活;另一方面,他从传统的年画、版画中提炼元素,呈现东方的审美趣味,加上强烈的光影与色彩,回到绘画本身的主题。
    批评家、策展人王林曾这样点评罗中立的新画风:“其作趋向变形、夸张,常常在最日常、最平凡、最不值得描绘的生活场景中,以敦实粗矮的人体、参差错杂的笔触和俗得不能再俗的色彩——桃红、粉绿、紫蓝等等来表现原初的生命力,生活的悖理与传统的荒诞、身体的强悍与存在的别扭,构成了一幅幅山野味极浓而又十分古怪的民俗画。看他的作品,显然会体会到更丰富更复杂的生存之感和地方文化属性。”
    从写实到表现主义,罗中立坦言自己的转变“零压力”,“我是一个目不斜视的人,并不认为只有一个标准,不同的人评价不一,我不会在意。我喜欢看最后的结果。”
    万事变化多端。在变化之中往往也有不变的所在。罗中立说,他的主题其实一直没有变,一直是故乡。这种情结类似于乡土里的帕慕克。乡土气息总令人痴迷,平凡小事渗入内心。
    他说,我在中国传统和民间的文化里找到了部分可以借鉴的元素,也在对现实和想象中的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找到了人文关怀里闪烁的主题。对同一题材和画面的不断言说,并在言说中转换并强化出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或许就是我想表达的思想。
    当代艺术也应该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1982年毕业后,罗中立留校任教。1984年,他公派出国留学,远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深造。罗中立回国之时,正值“85美术新潮”高涨,前卫的观念和流派风起,泥土味道的“乡土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他打定主意,并不发声。
    会不会觉得错过了这一时机?罗中立答得很干脆“不会”。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话,他深以为然。“出名太早,就不要过多曝光”。事实上,他非常感激“85美术新潮”。彼时他正在国外,在地球的另一边远观这场艺术能量的爆发,让他对东西美术史形成了一种大格局的观察与对照,而这种视野与视角对他今后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机遇。我可以在东西方的美术史看一看我处于什么位置。与此同时,因为没有经济压力,我可以不为市场,不为赚钱而去创作。相比于同班的同学,我的很多画作得以留在自己手上。”
    罗中立说,被公派出国时自己也会不断地思考,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去表现自己的艺术?他的答案是回到中国,回到故乡,回到传统的根基中。
    “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强大,相应的是,我们在文化、在当代艺术上也应该体现出一种强势和自信。”罗中立说,“中国当代艺术是借鉴西方艺术体系而来,发展到现在已经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但还需要更进一步,从‘制造’变成‘创造’,从‘山寨’变成‘原创’。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也应该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回到传统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一直保持创作的状态
    罗中立去年正式卸任了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行政职务。对他来说,日子最大的变化是,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泡在工作室里,进行创作。
    在创作的状态上,罗中立“切换”自如,或者说,不需要适应进入创作的状态。罗中立坦言,在行政岗位上也是想尽办法让自己保持一种创作的状态。譬如,他一直都有随时带笔和纸的习惯。在闲暇的时候,去出差的路上,会议的间隙等等时间里,他都会见缝插针去画手稿。
    “仓库的手稿太多了,整理起来估计麻烦了”,罗中立说,“我喜欢不停地画,无法有很长时间画大稿的时候,我就会画小手稿。有的手稿没有具体日期,往往只写着去机场的路上。类似这样的手稿很多。”到现在,罗中立还保持早、晚都要练笔的习惯。回到纯粹的创作状态也让罗中立显得很兴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