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书摘五:顶峰岁月,加缪与诺贝尔文学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读书频 伊丽莎白·豪斯 参加讨论

    “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人,他的内心尚存有诸多的疑惑,他的作品尚处于准备阶段,他习惯生活在工作的孤独中,或者称之为离群索居。像这样的一个人,当得知他将突然、而且是独自一人被推到明亮的聚光灯下时,他怎能不感到某种惶恐呢?”
    在我录制的一集电视专题片中,有一个加缪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片段。镜头中的他温文尔雅,魅力四射,更为重要的是,有20或30秒的时间,他恍然变成了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那是几个简短的镜头,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他走近颁奖台,低下头,与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握手,然后接过一枚巨大的奖章——然而,当我注视着他走过大厅地面,步子轻盈,身子微微前倾,低垂着双眼,害羞地微笑着,既谦逊又骄傲的样子,我激动得心潮澎湃,眼睛开始湿润。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只是因为见到现实生活中的加缪才让我如此强烈地受到感动——那份魅力,那份孩子气,举止中透出的那份庄严——当然,这的确是事实。但是,我对加缪太多的了解和过于倾心的同情也是我见到他时激动得难以自持的原因之一。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他的读者、学生和传记作者,几乎更像他的妻子或姐妹,看护着他,为他的健康和思想担忧。看着这段节目剪辑,我禁不住去想他曾经到过哪里和他正要去哪里的问题,思考着他作为作家的创作枯竭期,他对于公众声誉的嫌恶,他的不道德感和他对未来的恐惧。那是一段可怕的时期:到了43岁的年纪,因新书的出版陷入了困境,领取了一个许多人看来“授给一部登峰造极的作品”的奖项——他的批评家们在他得奖之后随即这样叫嚣着。那也是一段艰辛和痛苦的时期: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法裔阿尔及利亚人,第一位享有如此殊荣的北非作家。我想,这就是我在加缪脸上读出来的一切,是令我感动的一切。同时,我能够看出他是心满意足的、是开心快乐的——伽利玛家的一个人说,他看上去像一个小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对这样一项优越奖当之无愧,但还是因此满心欢喜。那种淘气的表情真令我心醉,因为它是那样稚气和与众不同。
    加缪曾考虑拒绝接受那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或者只寄一份演讲词而不出席颁奖典礼。他认为马尔罗才是当之无愧的得奖者,这次得奖无论如何对他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弗兰纳在《纽约客》的专栏中说,加缪对马尔罗应得这份奖项的声明又一次证明了他“坚持不懈的正直”。)获悉得奖消息时,加缪正在巴黎与帕特丽夏·布莱克共进午餐,帕特丽夏说,当时他好像有点 “呼吸困难”。他没有因此产生任何自豪感,相反,他的防御心理被调动了起来。几天后,他警觉地对让·格勒尼埃评论说,他将比以往有更多的敌人。他还对其他人说,他感觉极度羞愧,就像被阉割了一般,并且充满恐惧。尽管如此,加缪还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出席了1957年12月正式颁奖仪式开始前一周里安排得满满的招待会、午宴、晚宴、新闻发布会以及职业摄影师的拍照会。加缪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年轻获奖者,在斯德哥尔摩尽情展现了他的风采,他美丽的妻子也出席了典礼——加缪邀请弗朗辛与他随行,因为正像他所说,弗朗辛曾忍受了他的作品所带来的痛苦,理所应当在获奖时出现。加缪的获奖演说像他的朋友、诺贝尔文学奖的早期得主罗杰·马丁·杜·加尔所建议的那样,严肃、恳切、充满个人情感,浅显易懂,而且异乎寻常地谦逊,令瑞典国王十分满意。
    那次获奖演说不仅有谦逊做掩护,而且由他本人直接做了非常坦率的表达,加缪承认了自己的困境,甚至使用了“惊惶失措”这个词。他说,每个人,尤其是每个艺术家,都希望为大家所承认。然而,假如不同他实际的表现所引起的反响加以比较,他就不可能知道这一决定的意义。
    “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人,他的内心尚存有诸多的疑惑,他的作品尚处于准备阶段,他习惯生活在工作的孤独中,或者称之为离群索居。像这样的一个人,当得知他将突然、而且是独自一人被推到明亮的聚光灯下时,他怎能不感到某种惶恐呢?”
    明确表达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惶惑后他这样问道。接着他说,在逆境当中,唯一让他平静的思想支柱,是他自己的信念,即一个艺术家不能与世隔绝,他必须强迫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去评判。一个作家的职责是“拒绝对众所周知的事情撒谎”。加缪说,就他本人而言,假如没有自己的艺术工作,他便无法生存下去,但艺术不是一种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的东西。
    加缪为自己找到了接受这一奖项的正当理由:它是对阿尔及利亚文学的认可,并因此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首先将荣誉授予了他的祖国,然后才是作为一个法裔阿尔及利亚人的他本人。获奖之后,他最先想到的是他的创作之源:他童年时期的导师路易·热尔曼——这次演讲以《在瑞典的演讲》为题发表时,加缪将它题献给了热尔曼;他的母亲——加缪立即给她发了一封电报,“妈妈,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思念过你”;他忠诚的老朋友们。但不可回避的是,瑞典学院选择加缪作为授奖对象时,同时考虑到阿尔及利亚是一个充满危机的地方,加缪作为一个自由的法裔阿尔及利亚人正在寻求一种和平的解决办法,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的文学奖明确表示要奖给“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的” 文学作品。同样不可回避的是,这次颁奖可能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阴影可能已经潜入到斯德哥尔摩的上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