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梁鸿鹰 :一切都应在我们心里——关于徐广慧的《小鲶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梁鸿鹰 参加讨论


    《小鲶鱼》是年轻写作者徐广慧面世的第一个小说集,收入的大多是发自内心的痛切的乡村故事。
    其实,小鲶鱼不是鱼,她是一个在工地上卖苦力气的年轻乡村女性,她在村里拾过棉花,她的心比棉花还软,她自身都难保,还拉扯个十三岁的“小豹子” ,为的是一起到工地上能够给家里赚点钱。在城与乡的巨大差距里,在这个人们依然信奉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女性遇到的问题自然比男性多得多。小鲶鱼知道,自己需要坚守,但坚守这一点点内心的价值是有多么的难,与是否能够生存是直接关联的。在这个问题上,作家与她们这些受苦的女性和弱者是一条心的,她明白,小鲶鱼们在异地死死守的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灵魂的清白——这给人以无比诱惑的城市啊,为什么能够让我们的心里留存一点点可贵的安宁的空间,居然是那样的少?“天一点点暗下来。城市里的灯火像是庄稼地里的稻草人,给那些夜行的人,带来些许的安慰。小鲶鱼看着被灯光涂抹的街道,突然想起了家里的狗、猫,还有鸡。它们在家饿了一天了,它们正在等着她回去,她要是不回去,它们都得急疯了。尤其那只大黄猫,它眼看就要当妈妈了,尽管不是第一回生了,它还是对她充满着依赖,跟在她身后,喵喵地叫着,一刻都不肯离开。 ” 《小鲶鱼》里的这些描写,是我们大多数在城市空调房里生活的人体会不了的,乡村里的人们的生活是用超出自己汗水与体力多少倍的付出和屈辱得到的,这些凭苦力吃饭的人同样有自己内心的角落,有自己对正常情感的设想与向往等等。我们现在都讲文艺作品要有温度、有情怀,假如这些温度与情怀与老百姓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无关,那就是毫无价值的。
    我们同样也永远不要把乡村设想为一个只靠古老伦理与道德支撑的空壳,在这个乡村秩序有些瓦解,人去村空的世界里,其实还有郁郁葱葱的生命,那就是地里的庄稼、棉花,有对它们独自绽放依依不舍的人们,只要一写到田地里的庄稼和生命,徐广慧就精神头十足,比如:“鲜艳的花朵经过阳光的沐浴,喝足了雨露,被田野里的风轻轻一吹,张开翅膀,扑向脚下温厚的大地。一阵落英缤纷之后,花心上孕育多日,如绿宝石一般的花桃便显现出来了。落花有先后,坐桃和开花的时间就不同。上面的桃子才有纽扣那么大的时候,下面的桃子就有鸡蛋那么大了。嫩桃子,碧绿碧绿的,圆圆的脸蛋被爷爷轻轻吻过,脑袋调皮地晃晃,紧紧地闭住她那嫩嘟嘟的樱桃小嘴。念楚喜欢的是下面灰褐色的老桃子。老桃子身材饱满,咧着嘴,日夜等待热辣辣的爷爷。她喜欢的爷爷最好不要太温柔,最好一大早就来个热烈的拥抱。 ”桃子是棉花,太阳是爷爷,徐广慧通过《看花》里的这些描写,引出来的两个乡村年轻生命的鲜活之爱,念楚和小树一起在棒子地里守护自己的庄稼,他们没有觉得乡间的生活没有出路和目标,姑娘念楚躺在铺上,倾听着露珠在花叶上滚动的声音,吮吸着花心里散发出来的馨香,一抬手,就可以摸下一朵花。这里的一草一木,郁郁苍苍,有情感、有热情,富于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不是无关痛痒的存在,而是与乡村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作者喜欢它们,主人公一样喜欢它们,乡村及乡村的万物在作家的眼睛里,不是落后的、拖人后腿的存在,而是可以对话,可以相守,可以交与生命的存在,这里面安放着他们所有的寄托与未来。
    作者徐广慧的写作还不是完美的,但异常真诚。在她的笔下,在她的写作中,乡村从来就不是一个舒适的所在,现实乡村的落后、沉重,使她越来越感到了自己目前生活的不合理,感到自己“享受”的不适当。她坦言,她在城市里生活得很不安,我们从她的小说里不难看出,她的心里住着一群人,一群背负青天、面朝土地的苦难百姓,他们忍受着不该忍受的一切,在抗争、在受难、在创造。徐广慧“无法将他们从我的世界里赶走。这群人,有跟我流着同样血脉的兄弟姐妹,也有在同一条街上生活了数年的乡亲,还有那偶然相遇的路人以及那未曾见面也永远不会见面的陌生人。我,一个俗人,牵挂着另外一些俗世的人,这叫我感到疼痛。 ”这些人和她一样,小时候光过屁股,长大了受尽生活的磨难。时光的列车呼啸而过,在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差距中,人的灵魂被扭曲与改变,但乡村的价值永存。徐广慧的小说以其鲜活、痛切和灵动告诉人们,乡村可以作为一个诗意的存在,也可以作为诗意的反面存在。我们看到的那些乡间景物,如果不放在我们的心里,不能被认真地掂量,如果那些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不被作家和普通的人们放在心里,如果他们的辛劳与智慧不实实在在地被体验、被传扬、被歌哭,进而能够穿过人们的灵魂,那么,文学的担当只能说是欠缺的。对此,徐广慧是清醒的,“当劳动者不被尊重,当身心自由成了奢侈品” ,我们的生活就会出问题。徐广慧写作是为了给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人们“做些什么” ,她用她的笔,在农村生活的描写里放进了她的悲伤,刺痛、提醒自己和我们这些麻木的“城里人” 。她坦言,“小时候,我用我的喉咙哭;长大了,我用我的文字哭” ,这歌哭不是徒劳的,一切都应在我们心里,因为是在努力为那些芸芸众生用力争取些什么。这也是文学的恩德,她说过,“我在今天还能谈论生命的美好,我知道,我必须感谢文学,是她挽着我的手,不肯松开。 ”文字,即使很微不足道,起码在刺痛及提醒这个意义上理解,也是十分珍贵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