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表达语气相同、涵盖的语法单位相同、出现文献互补,以及语音差异符合上古时地演变规律等标准,可以推定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是上古同一语...
摘要:在殷商语言中,先民造了很多专词专字,'专词专用、专词专字'是原始简单思维模式的结晶。但'专词专用、专词专字'并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概括性原则'。认识的深化以及语...
摘要:戴震《转语二十章序》取虚词为例,按照意义和古音两条系联标准,用平行互证的方法重点证明了上古时地音变的一种类型--“位同”,即发音部位发生了演变而发音方法保持不变。...
摘要:《经典释文》“髀”字有三个音,涉及文字讹误、词义分化导致新读音出现、同义音异三个主要问题。根据我们研究,1.《礼记释文》“髀,毕婢反。徐亡婢反”中,“毕”当为“必”...
汉字是自身能表情达意又能记录语言的符号。当汉字记录语言的时候,字符单位与语符单位并非一对一的固定关系,一个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词,一个词也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记录。这种同...
俗话说“秀才识字读半边”。这句话虽然有戏谑的成分,却也说明汉字读音与声旁之间的紧密关系。声旁反映了汉字的语音基因,而汉字的语音基因则携带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
近年来,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乱解汉字现象。一些人热衷于从汉字字形中寻找“微言大义”,把某些道理或看法附会到现代字形中,对一些汉字的乱解误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对...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文字系统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使用至今,如果从西汉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从事古文字研究者前赴后继,这门研究也从“冷门”逐渐成为“热门...
銆€銆€銆愭憳銆€銆€瑕併€戙€婂箍闊点€嬩腑鐨勫紓璇诲瓧钑村惈鐫€涓彜姹夎涓板瘜鐨勮瑷€鏂囧瓧鐜拌薄,鍏跺舰鎴愮殑鍘熷洜寮傚父澶嶆潅;鐜伴噰鐢ㄤ紶缁熺殑鏂囩...
【摘要】庄子学说最为人熟知者莫如其逍遥义,但逍遥义亦最为人所误会。要识得逍遥一词的真义,必须兼顾训诂与义理,不可偏废其一。学者多从义理立论,其说或可自圆,但若忽略"逍遥...
【摘要】篆文在隋唐作为装饰字体,与先秦及秦代篆文作为社会应用字体的写法有很多不同,其中,有一些篆文受到后代字体的影响,表现出当代化的特点。从历史传承字和后代新出字两个方...
【摘要】汉字研究除了本文化视域,还应有跨文化眼界。“跨文化汉字研究”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把“跨文化”当作研究方式和视角,即联系外部文化因素研究本文化汉字;另一个是把“跨...
【摘要】针对学者关于《文心雕龙·通变》“名理相因”、“酌于新声”、“练青濯绛”、“摄契”释义的诸多分歧意见,从词义训诂及文意理解两个方面对之加以详细辨析,在此基础上...
摘要: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和钱大昭的《广雅疏义》(合称"二疏")均集疏义与校勘于一书,是清代《广雅》注释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清代训诂学成就具有总结性意义。"二疏"...
摘要:《广韵》是语言文字学的材料宝库,里面蕴藏着诸多汉语言文字现象,其中的同形字现象更是对汉字学、音韵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根据《广韵》所保存的资料,以汉字的构意为观察...
【摘要】《史记》记录先秦的事实,很多来自更古的文献典籍。作者在引录先秦典籍史料时并非简单照录,而是作了多角度的加工修改,其中,出于语篇协同需要而作的修辞性改笔很有...
【摘要】许慎《说文》释“走”为从夭、从止。从造字理论看,走为会意字。走“从止”之意尚可解,“从夭”之意则甚是难懂。通过系统梳理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中出现的“走”...
摘要:《左传》中涉及“以乘韦先牛十二”等“先”的句式有四处,对此处“先”的理解,晋杜预《左传注》提出了“古者将献遗于人,必有以先之”的观点。针对杜预的这一说法,后世学者...
【摘要】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清代语文学巨大成就,得力于其古音学。《墨子閒诂》云,衍令即《尚书·说命》,衍与说、命与令皆音近相通,《礼记》作免命。《史记》说字《索...
【摘要】《文心雕龙·神思》中“神思”一词的词义,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精神和思维,但更有可能是神奇的文思。在刘勰之前“神思”一词,基本上是在精神和思维的意义上使用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