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化"时代的网络文学基于赛博空间所提供的"虚拟"语境,表征的是虚拟化的"仿真"、"拟象"世界,于是就有以"虚拟"为基本特征的"虚拟美学"。始于"虚拟"的"戏拟"大行其道,这使网...
分页标题 分页标题 (原文出处:《文学评论》2014年02期)...
摘要:以形象为方法的形象研究与以形象为对象的形象研究的根本不同,是以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不再把形象作为研究客体、将研究的目标聚集于形象本体,而是以形象为切入点展开对形象...
内容提要: 媒介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意义含混。在符号论中,媒介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是符号的物质载体。符号即媒介,符号化即媒介化。一切艺术存在于符号媒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
摘要: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通过古今文艺批评词义的考释,对其本质进行学理性界定,从而对“批评”和“评论”做出区分,并进而强调批判性对于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其次,本文对中国“...
摘要: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语境下,中国文论建构出以"人"为大观念的系列关键词。但学界对"人"系列关键词的语用及解诠,表现出近"西"而远"中"的倾向,故因其单向溯源而导致理论盲区。轴...
摘要: 数码诗学涵盖了西方电子文学理论和我国网络文学理论等分支,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其基本使命是总结数码文学经验,提炼数码文学精神,进而从新的角度思索文学的本性、探询...
新世纪以来,美学研究进入新的多元并存、多向发展时期,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等倾向互相争鸣,实践论、认识论、生存论、人生论、生活论、生态论等观点共...
摘要: 在巴赫金命运多舛的学术生涯里,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从20世纪20年代写作《话语创作美学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等著作开始到晚年完成...
摘要: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是结构与事件、事实与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既对立又交织,这不仅仅是某一给定的客观现实和文学作品对其的反映,而是作...
内容提要: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定性文学应该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文...
摘要: 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复调"是已被经典化的理论概念。严格地说,在将某篇作品是"复调"小说作为文章的主题论点时,我们都应该在巴赫金所界说的意义上使用"复调"概念。然而,在中...
摘要: 本文旨在阐明布尔迪厄如何借助由场、习性、资本、策略等概念构建的生成结构理论,并通过对形式主义美学、反映论、诠释学、接受美学等的批判与思考,建立他自己的文学社会...
内容提要: 通过解析后现代崇高美学对“不可再现物”的执念,朗西埃对美学之伦理转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以“歧见”打开了伦理无区分的隔绝空间。这一思考路径弱化了美学的救...
摘要: 认真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史,我们认识到所谓学术“失语”是一个被过分夸张了的论题。其实,现代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美学话语,其中尤以宗白华...
内容提要: 文学风格作为文学审美体验中重要的因素,向来受到创作者、评论家和读者的重视。但在以往的研究中,风格被作为文学表现的一部分考量,是包含于文学的言语表达与情绪...
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古今文艺批评词义的考释,对其本质进行学理性界定,从而对"批评"和"评论"做出区分,并进而强调批判性对于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其次,本文对中国"学院派"批评家的...
摘要: 与记录书写相反,文学书写逃离了"表征的世界"。"表征的世界"指的是实际世界,一个基于同相再造和身份逻辑的世界。表征所认同的是话语秩序,即与权力相连的语词;而文学书写则...
摘要: 实践转向将使文学批评由意识形态分析转向实践分析,转向文化艺术及其产品本身。文学批评的实践分析将由反映论转向社会本体论,不仅关注文化艺术及其产品所反映的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