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艺术漫谈 >

电影《卢旺达饭店》:民族命运共同体瓦解的悲剧


    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联合拍摄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自2004年上映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
    这部由特瑞·乔治执导,唐·钱德尔、苏菲·奥康尼多等领衔主演,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以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为题材,叙述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大屠杀中救助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获得多项大奖。《纽约时报》和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称该片系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其与影片主人公同名的人物原型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因此随着电影的公演而扬名世界,被誉为“卢旺达的辛德勒”、“非洲的辛德勒”。2005年,美国总统小布什授予保罗“总统自由勋章”。然而据当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多·凯伊胡拉的难民出版的《卢旺达饭店揭秘》一书披露,保罗其实是个卑鄙小人。爱德华多·凯伊胡拉在书中说:“在酒店里,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多重身份:难民、酒店雇员、受害者……有时我们认为自己是囚犯——很高兴还活着,但被关在豪华的地牢里。这个地牢有个糟糕的看守(指保罗·鲁塞萨巴吉纳),他剥削我们。”该书认为,这1268名难民是胡图族武装的人质,是胡图族武装交换被俘者的筹码。按照凯伊胡拉的说法,保罗“是个胡图族极端主义者”。2007年4月,路透社称,保罗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只是好莱坞的艺术创作。影片中的人物葛瑞格利的原型是米科林酒店的接待员帕莎,她对自己在电影中的形象非常愤怒。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帕莎表示:“这部电影是好莱坞虚构的,谎话连篇。”帕莎透露,保罗曾威胁说,要把付不起饭费的人“踢出去”。连卢旺达图西族总统卡加梅也对《卢旺达饭店》提出质疑,认为它是一部“充满了谎言的电影”,还说保罗并非英雄。《赫芬顿邮报》撰稿人乔治亚娜·妮娜贝尔在该报专栏中写道:“鲁塞萨巴吉纳只是导演在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
    其实,艺术创作的本质是虚构。如果不将《卢旺达饭店》视作百分之百的真人真事,不将主人公等同于现实中的公民保罗·鲁塞萨巴吉纳,而是回归艺术虚构的常识,那么我们不能不承认,《卢旺达饭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暴民疯狂的杀戮中施展浑身解数救助异族难民的义举所闪耀的卑微而又崇高的人性,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气氛,人物命运的一夕数惊跌宕起伏,演员本色的表演和精彩的对白,恢弘悲壮的画面和雄浑沉郁的影调……《卢旺达饭店》驰誉全球的确其来有自。然而,对这部电影的赞评大都只关注其人性与人道主义的主题,却忽视了影片隐含的另一重政治主题——民族命运共同体瓦解的悲剧。
    位于非洲中东部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人口1100多万,主要民族有胡图族、图西族和图瓦族。卢旺达19世纪成为德国的殖民地,一战后由比利时委任统治。二战后改由比利时“托管”。殖民主义者为了维护殖民统治,对卢旺达采取民族离间政策,让人口占少数的图西族人占据统治地位并拥有绝大部分耕地,导致民族冲突不断。1962年卢旺达独立,殖民者将政权交给胡图族。独立后的卢旺达政府一直对图西族实行种族歧视政策。1990年10月,侨居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1993年,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签署和平协定,决定结束内战。然而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身亡,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的互相猜疑,极端主义分子操纵媒体煽动民族仇恨,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大屠杀。1994年7月19日,从乌干达越过边界向国内进军的爱国阵线夺取了政权。在历时三个多月的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被杀害。这个数字相当于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1/8,其中大多数的受害者是图西族人。此外,还有25万至50万妇女遭到强奸,200万人沦为难民。这次大屠杀被视为二战结束以来最惨烈的种族清洗事件。1994年后,卢旺达政府倡导民族和解,召开“全国团结与和解大会”;同时不再区分民族,统一称为卢旺达人。这些年来,卢旺达政府的良政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国内政局保持稳定。
    电影《卢旺达饭店》表现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既面临着重建政治和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消除殖民主义者制造的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和谐的现实要求。对特定国家来说,后者甚至显得更为重要和急迫。民族国家既是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又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平等公正、尊重包容的民族政策付之阙如甚至逆向而行,种族歧视和猜疑绑架了整个社会,那就意味着民族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并未建立,或者裂隙丛生,终将走向土崩瓦解。卢旺达大屠杀的种种原因之中,种族歧视的民族政策当为罪魁祸首,其所导致的动乱、恐怖和血腥,电影《卢旺达饭店》血淋淋的画面已提供了极其触目惊心的佐证。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弗朗兹·法农指出,如果民族意识不是全体人民内心最深处憧憬的协调一致的结晶,那它只不过是个无内容的、脆弱的、粗糙的形式,它的缺陷使年轻的独立国家十分容易从民族过渡到种族,从国家过渡到部落。这样的倒退是如此地有损于国家的突飞猛进和民族的团结,使之如此地艰难……远离种族主义、部落主义的陷阱,以平等公正、尊重包容的民族政策凝固民族命运共同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享共荣,这是电影《卢旺达饭店》从反面给予我们的深刻警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