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10—2019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32 未知 王英俊 张琳 参加讨论
摘要:对我国外国文学文献进行信息挖掘,有利于掌握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态。本文借助CiteSpace(5.5. R2)科学知识图谱计量软件,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6种外国文学学术期刊收录的5146篇论文(2010—2019年)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两个层面对我国外国文学近十年经典文献和热点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由此深入探究外国文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动态。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经典文献;CiteSpace 作者单位:王英俊,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琳,曲阜师范大学数字人文中心。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在科学探索中,每个学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从海量文献中了解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和文献,找到其中最关键的有效信息,弄清其发展历程,识别最活跃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1]面对海量文献,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难以全面、客观地呈现某一学科领域的整体脉络与发展趋势,也无法快速识别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数字技术的兴起则为文献梳理工作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定量分析方法,使研究者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关键信息。特别是在可视化软件的辅助下,获取的关键信息被编译成科学知识图谱,进而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助科学知识图谱软件,系统梳理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相关论文的刊发情况,分析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和热点前沿,不仅有助于把握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厘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变化规律,也可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了系统梳理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相关论文的刊发情况,本文运用CiteSpace(5.5. R2)科学知识图谱软件,以2010—2019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数据库收录的6种外国文学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和《俄罗斯文艺》)所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的分析方法,尝试对外国文学研究的经典文献和热点主题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察。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开发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5.R2)。“Cite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1]针对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CiteSpace能够从海量文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其发展历程和前沿演进跃然纸上。 本文数据来源为CSSCI数据库,检索字段选择“期刊名称”,检索框输入“当代外国文学”,匹配方式选择“精确”,时间跨度为“2010—2019”。检索完成后,按以上步骤,其他检索条件保持不变,检索框依次输入“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俄罗斯文艺”,分别对6种期刊进行检索。数据显示,6种学术期刊共检索到5378篇期刊文献(检索日期为2020年3月30日)。清洗数据后,共获得5146篇有效文献。 三、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动态分析 (一)2010—2019年外国文学研究的经典文献分析 一个学科领域中的高被引文献往往被视为此领域内的经典文献,主要因为一篇文章的被引频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文献的影响度。[2]本节将绘制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类期刊文献共被引图谱,呈现近十年外国文学研究高频次被引文献。具体操作如下:将Node Types设为Cited Reference,Time Slice设为1,Top N设为50,即把2010—2019年划分为10个时间分区,选取每个时间切片内被引频次最高的50篇文献,用Pathfinder修剪网络,最后得到节点数为120,连线数为59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图1)。 图1 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类期刊文献共被引图谱 表1 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类期刊前15篇被引文献 如图1所示,在文献共被引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篇被引文献,节点大小与文献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由不同颜色和不同厚度的年轮构成。年轮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引文时间(单位为年),年轮的厚度和相应引文时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频次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文献共被引的强度,而连线的颜色对应该共被引关系第一次发生的年份。从图1以及由图1整理出的高频被引文献(表1)看,共被引次数前15篇文献最早发表年份为2004年,最新发表时间为2016年。其中,位于图谱中间、最显著的节点是聂珍钊发表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该论文是近十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类期刊引证频次最高、中介中心性①最大的文献。同时,在排名前15的被引文献中,聂珍钊是发文最多的作者。根据15篇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初步概括出近十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所涉及的几类经典文献,即:文学伦理学批评、族裔文学、“9·11”文学和叙事学。 (1)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聂珍钊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揭示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也是对我国文学批评失语和文学批评远离文学等问题的正面回应。[3]在7篇高被引的文学伦理学文献中,《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新方法新探索》(2004年)发表时间最早,作者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并对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其思想与文学渊源进行了深入讨论。随后,《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2005年)一文进一步从研究方法、思想基础、现实意义等方面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补充论述。针对学界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和道德批评的混淆,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2006年)一文中阐释了两个概念的关联与区别,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文学伦理学批评需要基于客观历史语境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现象。《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2010年)和《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2011年)是7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两篇文献,文章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研究文学以及探究与文学有关的问题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分别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伦理禁忌、伦理意识、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和斯芬克斯因子做出了详细阐释。围绕文学的基本功能,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2014年)一文中阐明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为人类提供教诲以及为人类文明提供道德指引。在最新发表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人性概念的阐释与考辨》(2015年)中,作者进而指出人性是在后天的伦理环境和道德教诲中形成和完善的一种道德属性,在人性形成过程中,文学发挥了重要的德育作用。 通过分析上述经典文献,我们发现,聂珍钊逐步建构起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模式”。[4]根据表1,仅在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外国文学期刊范围内,聂珍钊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系列论文总被引高达139次。这些数据表明文学伦理学批评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吸引诸多学者参与到文学伦理批评的理论构建和批评实践中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批评范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5];还推动了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增强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2)族裔文学。族裔文学是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文化产物。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发生极大变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也处于空前碰撞、交汇和发展时期,族裔文学研究在此背景下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其中美国的非裔文学、犹太文学、华裔文学、拉美裔文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少数族裔文学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国学界一直以来对族裔文学尤为关注。近十年来,我国学界连续举办了七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追踪国外族裔文学研究成果,吸收其可借鉴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开辟新的研究视角、路径和方法,为族裔文学研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结合图1和表1,我们可以发现,王守仁的《国家·社区·房子——莫里森小说〈家〉对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想象》(2013年)是族裔文学研究被引频次最高的一篇文献。该文章聚焦黑人的生存空间,指出充斥着种族主义的国度是黑人受辱的流放地,而重视黑人传统文化、主张种族认同的社区和家园则是黑人安放心灵的港湾。该文在近十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6种外国文学期刊中有7篇施引文献,这7篇相关文献主要从黑人文化身份认同、黑人战争书写、创伤伦理、跨种族关注等角度聚焦族裔文学研究。我国学界注重族裔文学研究,不仅凸显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全球视野,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学者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彰显了我国学者的现实关怀。 (3)“9·11”文学。“9·11”文学是在和平时代由恐怖主义催生的一种文学类型。“9·11”事件不仅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永久的创伤印记,也给全人类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共同记忆。诸多作家“以文学特有的方式面对、思考、阐释和再现‘9•11’事件”[6],“21世纪的美英两国文坛由此诞生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7],国内外学界也经常称之为“后9•11文学”。自“9·11”文学作品问世之后,“9·11”文学研究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也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结合图1和表1可以发现,图谱最上方的4篇文献构成了一个有关“9·11”文学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除了表1中的两篇高被引文献:但汉松的《“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世界〉为例》(2011)和朴玉的《从德里罗〈坠落的人〉看美国后“9·11”文学中的创伤书写》(2011),另外两篇分别是朴玉的《多重记忆书写——论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2012)和杨金才的《关于后“9·11”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2013)。但汉松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了《坠》和《转》的叙事美学,从“悼歌”和“批判”两个叙事维度探究人们的创伤记忆和心灵救赎;朴玉从跨文化视角论述了小说《坠》和《地之国》的创伤书写和记忆书写;杨金才全面梳理了国内“9•11”文学研究现状,并提供了相关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根据上述经典文献的内容可以发现,我国学界聚焦“9·11”文学的创伤叙事,关注灾难事件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积极反思现存的世界格局和秩序,展示了我国学者的世界视野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当从自身价值立场出发,在探讨其作品积极内涵的同时,也要探究这一灾难事件的前因后果,防止落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圈套。[8] (4)叙事学。叙事学究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十年,我国学界在关注经典叙事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前沿,如非自然叙事、叙事的隐性进程等。其次,我国学界注重叙事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叙事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此外,学界还注重运用叙事理论对经典文学进行重新解读。根据表1,在排名前15的高被引文献中,有两篇关于叙事研究的文献位列其中,分别是申丹的《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2013年)和但汉松发表的《“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世界〉》(2011年)。申丹从叙事学理论出发,提出“隐性叙事进程”这一全新概念,重点探讨如何发掘情节背后的叙事“隐性进程”;汉松则从特定小说文本入手,阐释两部小说中创伤记忆书写的叙事维度。由此看来,我国学界的叙事学研究从理论建构到批评实践全面开花,这一研究热潮不仅为构建中国特色叙事理论体系贡献了学术智慧,同时有助于推动更多中国学者参与到全世界范围的叙事学研究进程中。 图2 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类期刊文献共被引突现图谱 鉴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近十年引用最多的是有关文学理论的文献,主要包括文学伦理学批评、叙事学、后现代等理论,这显示了理论研究的蓬勃生机和巨大空间,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论终结”论断的有力反驳。第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论文被引频次最高,成为近十年外国文学研究经典文献。同时,根据图2呈现的图谱,即借助CiteSpace的突发性探测②功能得到的文献共被引突现图谱,由被引文献的突现强度和突现时间可预测聂珍钊2015年发表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人性概念的阐释与考辨》一文也将成为被引用的热点文献,这就意味着会有更多学者参与到文学伦理学的理论构建和批评实践中来,一批新的相关学术成果将随之涌现出来。第三,通过对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学术期刊文献的共被引聚类进行观察,我们发现聚类参数Silhouette值③低于0.5,聚类内部同质性较低,聚类特征不明显。另外,共被引知识图谱的节点数为120,连线数为59,节点多,连线数少,文献之间共被引的次数少。以上两种现象均表明,目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题相对广泛,对某一领域研究的专注度亟待提高。 (二)2010—2019年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期刊论文主题往往通过关键词呈现,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与浓缩,并体现论文的研究方向,特定时间范围内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看作该时间段、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节通过绘制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类期刊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呈现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在CiteSpace中,将Node Types设为Key Word,Time Slice设为1,Top N设为50,选取每个时间分区内出现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用pathfinder修剪网络,最后得到节点数为294,连线数为310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3)。 图3 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类期刊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2010—2019年CSSCI数据库外国文学类期刊前30个高频次关键词 图3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节点由不同颜色和不同厚度的年轮构成,年轮的颜色代表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年轮的厚度和相应时间分区内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共现的强度,连线的颜色代表该共现关系首次发生的年份。表2列出图3出现频次最高的30个关键词。结合图表可以发现,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总体稳定,多数高频关键词在2013年之前已经出现。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热点主题大致分为两类,即对文学经典的研究和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1)对文学经典的研究 具体来说,对文学经典的研究集中在对文学经典进行阐释与再阐释。文学经典包括经典的文学理论、文学术语、文学理论家、作家和作品等。根据图3和表2,就经典文学理论和文学术语而言,其具体内容涵盖了现代性、他者、互文性、诗学、现代主义、叙事、文学批评、现实主义等热点主题。以上主题之所以成为我国学界近十年的研究热点,一是由于学者们对经典理论本身进行了新的探索,旨在发掘其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凸显出的研究价值;二是学者们借助这些经典文学理论对新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致力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就经典文学理论家和作家而言,巴赫金、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等都是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的内容可以发现,经典具有永恒性和无限的再阐释空间,成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永不衰竭的研究热点;同时,我国学者对经典研究所注入的强大学术能量也加强了经典传播的力度。 (2)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要旨是,文学研究能够把所有学科知识的思想资源、学理依据、阐释技术凝聚为一个特殊的阐释视界[9],以此对文学进行阐释。结合图表(图3和表2),我们发现在排名前30的高频关键词中,空间、历史、记忆、伦理、语言、伦理选择、乌托邦、身份、文化、创伤、隐喻和生态批评等热点主题都体现了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关键词“空间”为例,空间位于图3的中间下方,是图中最大的节点,即出现最高频次(54次)的关键词。通过分析相关论文发现,学者们主要通过城市空间、空间叙事和空间图像等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样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研究者观念与方法的创新,由此丰富作品的阐释维度,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追求跨学科研究和构建新的学科体系也契合当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新趋向。[10] 四、 结语 本文通过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从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两个维度呈现了2010—2019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经典文献和热点主题。本文发现,第一,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涉及的几类经典文献主要由文学伦理学批评、族裔文学、“9·11”文学和叙事学构成。文学伦理学相关论文产生的强大学术影响彰显了我国学者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和话语体系、主动参与和国外学界对话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关注的主题热点相对广泛,对某一领域研究的专注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主题可以大致分为文学经典研究和文学跨学科研究两类。对经典的阐释与再阐释,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经典文学的多路径研究,另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经典的经典化。跨学科研究是当下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趋势。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催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应当注意,“文学研究在吸取其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时必须坚守文学的本位”[11],回归到文学家园中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