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汉语语音演变的几个因素(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56 《古汉语研究》 蒋冀骋 参加讨论
语法对语音的影响主要在声调,其时代多为上古,中古以降,文献语言比较少见,但现代方言仍存在这种情况。由于词的语法意义发生变化,同一个词具有两种语法意义,从而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为了区分这种变化,减少沟通障碍,人们便通过改变语词声调的办法,以表示这种新的语法意义。如词的本义为平声,则新的语法意义为去声,如词的本义为去声,则新的语法意义为平声。至于那些难以分出语法意义的新旧或先后者,则凭习惯。只要有声调的区别就行。如名词“鱼”读阳平,动词“鱼”读去声。读去声的“鱼”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后,为了将二者区别开来而改变名词“鱼”的声调,所产生的变化,后世写作“渔”。 古人注书,在这方面用力甚勤。自有通过四声以别义的方法以来,注释家学问深浅的体现也以此作为检验手段。纵使不承认四声别义,但也须知道其缘由。段玉裁认为古无四声别义一说,其分别平去以别义,是后世产生的,是词义引申的结果,没有必要区分。 《段注》“胥”字下注曰:“《释诂》曰:‘胥,皆也。’又曰:‘胥,相也。’今音‘相’分平去二音为二义,古不分。《公羊传》曰:‘胥命者,相命也。’《谷梁传》曰:‘胥之为言犹相也。’《毛传》于‘聿来胥宇’、‘于胥斯原’皆曰:‘胥,相也。’此可证相与、相视,古同音同义也。” 又于“盛”字下注云:“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盛者,实于器中之名也,故亦呼器为盛,如《左传》‘旨酒一盛’,《丧大记》‘食粥于盛’是也。引申为凡丰满之称。今人分平去,古不分也。如《左传》‘盛服将朝’,盛音成。本亦作成。” 又于“观,谛视也”下注云:“宷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犹之以我见人,使人见我皆曰视。一义之转移,本无二音也,而学者强为分别,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错出,支离殆不可读,不亦固哉。” 段氏坚决反对这种区分,似乎没有必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研究本源者,可以不分平去,只讲本音本义,探求应用者,则可以也应该分平去,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追求。 现代方言也有语法变调的情况,南部吴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如金华、汤溪、磐安、永康、武义、衢州、龙游、开化、常山、玉山、青田、庆元、温州、泰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语法变调的情况。下面是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所讨论的汤溪方言语法变调现象:在汤溪方言中,有述宾式变调,数量式变调,量叠式变调,形量式变调等七类,我们只引“述宾式变调”的论述作为例证,以见一斑。他说:“在汤溪方言里,述宾式变调自成规律的字组限于后字是阴平的字组。两字组述宾式的变调规律是:前字阴平[24]、阳平[11]、阴去[52]一律变[33],阳去[341]、阳上[113]、阳入[113]一律变[11],阴上[535]、阴入[55]一律变[52],跟两字组前字的主流变调相同;后字一律不变。”所举例证有②: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略说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原则
- 下一篇:汉语语音音节本位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