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艺术漫谈 >

乔治·格里芬《头》:从“头”到尾反思动画自身


    
    乔治·格里芬《头》
    让自己的身影和面貌出现在作品中的动画创作者并不少见。早在“前米奇时代”,很多动画师,比如弗莱舍兄弟,就已经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了。然而,乔治·格里芬的动画短片《头》却将这种创作方式发挥到某种极限,进而探究动画的本体。
    学者弗尼斯在《动画圣经》一书中评价格里芬是“许多动画人的榜样”,说他所出版的《帧》“是对1970年代以自由和艺术化著称的美国动画史的最重要纪录”,可见乔治·格里芬在动画史上的极高地位。而他的《头》正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在这部10分钟的短片里,格里芬以头的造型——自己的脑袋,以及一些绘制出的角色头像——用多种技法展现了和其他创作者迥然不同的作品形式,可以说是一部让人重新理解动画的作品。
    《头》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便是破除了传统影片制作中“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透明化”,让观众充分看到动画的制作过程——这或许也是格里芬最喜欢在作品中去做的事情。他在不少段落里将完成的动画效果与一张一张画下每个画面的全过程放在一起展示。
    针对实拍影像,格里芬做了类似的解构:将自己打喷嚏的一个实拍片段印制在一条长长的纸带上,把纸带首尾连接闭合,置于一个手摇装置上,在影片里逐帧呈现纸带上的每一个画面,于是在片中,纸上格里芬自己的头仿佛动了起来。格里芬自己说,通过影片中的精心编排,他可以“为机器与人工艺术提供一些比较”,实际上前者与实拍电影关联甚密,后者则是传统动画所必需的。
    作品还直接对“角色”这一概念进行了有趣的讨论。在影片开头,格里芬自己出现在摄影机前的一个实拍段落里,他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气色很好,简单又天真,像个孩子一样。我用蘸水钢笔画非常复杂的画,有很多交叉影线、纹理、阴影……现在我老了很多,脸上全是线,眼睛下都是圈儿,双下巴。你懂的,角色嘛。而我的画却非常简单,像个孩子,天真。你必须天真地排着队,等着自己被拍摄下来。”这几句话可谓饱含哲理,暗示了人生的时间性与动画帧与帧之间关系的这种时间性的共通之处。
    影片结尾,这段台词再度出现——但与开头不同的是,这次在画面里述说和表演的却是一个方形的动画脑袋,更清晰地对比了实拍与动画之间的微妙关联与差别。
    《头》是乔治·格里芬1975年的作品;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我们对于手绘动画、纸上作业已经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再看这部短片,难免带上一种怀旧感。正如格里芬自己说的,老了之后画画反而像个孩子;有时候看惯了数字动画特效的大场面,我们却更容易在《头》这样童趣洒脱的简单表达中回望动画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