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泾渭分明”“闫/阎”和“荫”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5:11:03 今日语言学 杜翔 参加讨论
“泾渭分明”与泾渭清浊之辨 “泾渭分明”源自《诗经·邶风·谷风》的“泾以渭浊”,东汉郑玄注:“泾以有渭,故见渭浊。”意思是泾河水与渭河水汇流后,泾河水因为混进了浑浊的渭水而变浑浊。但是魏晋以后的很多诗文反映的却是泾浊渭清。如西晋潘岳《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杜甫《秋雨叹》诗:“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清渭”成为文人笔下吟咏的意象,北宋景佑年间,咸阳知县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成为一处名胜。与这些相呼应的,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孔颖达重新解读了《诗经》的“泾以渭浊”,如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说的是泾河水因为有渭河水的清澈,所以显示出浑浊来,即泾浊渭清。后世朱熹也采用这个观点。 泾渭清浊之辨聚讼纷纭,连乾隆皇帝也曾命人实地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12期曾发表钞晓鸿《泾渭清浊:乾隆朝的考察辨析及其功用意义》,文中通过清代泾渭清浊的的文献记载,发现泾清渭浊、泾浊渭清均较常见,泾渭二水在交汇处孰清孰浊并非恒定不变,也并非总是泾渭分明。乾隆皇帝认定泾清渭浊是为了达到吏治规训等目的,这对后人解读该诗句及辨识泾渭清浊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一年内季节的不同,泾渭清浊情况都有可能不同,这是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但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不管其清浊,人们早已把泾渭作为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两种事物的象征来使用,如南北朝鲍照《见卖玉器者》诗:“泾渭不可杂,珉玉当早分。”释慧皎《高僧传》卷八:“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释僧佑《弘明集》卷六:“混若泾渭浑波,泯若薰莸同箧。”“泾渭”作为一个整体有了特定语义,没必要细究二者孰清孰浊。 《现代汉语词典》中“泾渭分明”的释义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成语字面义的释义应依据文献出处的语义,该释义中“泾河水清,渭河水浑”依据的是《诗经》“泾以渭浊”的通行解释。 “闫/阎”是两个姓吗? “阎”(閻)字古已有之,后来民间将“阎”(閻)字俗写为“闫”(閆)。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收了“閆”字,注为:“閆,余廉切,音盐。同閻义,俗用。”“閻”字俗写为“闫”,也就造成了阎姓分化,北宋编成的《百家姓》并收了“阎”“闫”二姓。明代崇祯年间张自烈《正字通》“閆”字的注释是:“姓也。《说文》有閻无閆,今姓谱分为二。”历史上“闫/阎”二字混用的情况很常见,如现代通行的中华书局版《后汉书·第五伦传》中的京兆尹阎兴,明万历刻本唐刘知几《史通训故》卷五作“闫兴”。 字形分化是姓氏分化的一个来源。根据南宋王明清《挥麈录》记载,历史上句(ɡòu)姓,跟宋高宗赵构之“构”同音,需要避讳,改易字形变成别的字从而改变读音,加金字旁为鉤(gōu)、加绞丝旁为絇(qú)、加草字头为苟(gǒu),后世就分化为不同的姓氏;唐代敬晖的后人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翼祖赵敬的名讳,而改姓苟、文。这些都是同出一源因字形分化而成为不同姓氏的。 “闫/阎”二者没有简繁关系,“闫”的繁体是“閆”,“阎”的繁体是“閻”。《现代汉语词典》第1-4版曾将“閆”作为“阎”的异体字附列,第5版将“闫(閆)”字独立字头。2013年6月18日,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闫”作为规范字出现于表中,“閆”作为姓氏专用字依类偏旁简化为“闫”。 “荫”为什么保留yīn的读音? “阴”“荫”是古今字关系,“荫”是为“树荫”义造的后起分化字。如《荀子·劝学篇》:“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荫”yīn引申出“遮盖、庇荫”义,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荫于街者莫有援也。”此义后世读yìn。1985年修订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去声yìn,只能用于“封妻荫子、荫庇”等词语,取消了yīn的音项。按此规定,“树荫”等词语中的“荫”一律写做“阴”。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人们常从字的偏旁推知字的意义,“荫”有草字头,给人以浓荫遮蔽的联想,语义专指性强,“树荫、林荫道”等比“树阴、林阴道”等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北京有柳荫街和柳荫公园,济南有槐荫区,哈尔滨的森林公园和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都有林荫大道的路牌,这些都是随处可见的客观事实。 基于上述考虑,《现代汉语词典》一直为“荫”字保留了yīn的音和义。“树荫、绿荫、林荫道、绿树成荫”与“树阴、绿阴、林阴道、绿树成阴”作为异形词并存。据悉,将要发布的新《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将吸收《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一处理办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杜翔:"空穴来风""不瘟不火/不温不火""谦谦君子"
- 下一篇:“六安”地名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