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学知识 >

【摘要】吴盼:“冰镇”考源


    “冰镇”一词,大家耳熟能详,但该词如何演变而来,“镇”字何以有此义,目前尚无学者探究。笔者于《事林广记》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二书中发现一些线索,可作为破解“冰镇”语源的突破口。
    1.“镇”字本字考源
    至顺建安椿庄书院本、至顺西园精舍本以及至元郑氏积诚堂本三种元刊本《事林广记》中,有一“㴨”字,用同今之“镇”。兹以西园精舍本为底本,转录原文如下:
    (1) 杨梅渴水:杨梅不计多少……以冰㴨,饮之,大能醒酒。
    (2) 香糖渴水:夏月,冰雪内㴨,用之,极香美。
    陈高华(1989:153—159)指出“渴水”原名“摄里白”或“舍儿别赤”(波斯语Sherbet的音译),本是蒙古族对其特有水果饮料的称呼。故此部分内容当为元代新增,可反映元时“冰镇”之“镇”的用字情况。据《集韵》《字汇》等字书所载,“㴨”字历来仅有“水流貌”一义,故例中“㴨”字当为俗字。上揭“杨梅渴水”例,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与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均有引用,分别作:
    (3) 香糖渴水:……夏月,冰水内沉,用之,极香美。
    (4) 香糖渴水:……瓷器盛,冰水中沈,用之。
    《事林》“㴨”字,《居家》引作“沉”,《竹屿山房杂部》引作“沈”。“沉”有“浸没”义,该义可用于将物体浸没于水中,使之冷却,如:
    (5)胸中大热者,冷服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6)却用冷水极冷服,大渴即与,神验。(宋·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7)煮一二十沸,捞入冷浆水冷。(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今温州、吴江两地方言,仍有“把西瓜放在水里沉一沉”这类用法。除冷水、新汲水等可用于“沉”以使物体冷却,冰水、冰块同样适用,如:
    (8) 朱李不冷,雕胡炊屡新。(唐·杜甫《热三首·其三》)
    (9) 又一法:……加冰冷,细细呷之。(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10) 者末你冰下金桃翠李,酒擎着玉斝琼杯。(明·郭勋《雍熙乐府》)
    “沉”字《广韵》中有“直深切”“直禁切”两读,一为澄母侵韵平声,一为澄母沁韵去声。周祖谟(1957:51)指出:“古人一字每有数音,或声韵有别,或音调有殊,莫不与意义有关。”“沉”字的两音,近似于“音调有殊”这类情况,主要是为了区别词义。潘悟云k谈及“去声读破表示使动”时,举了“沉”字为例,他认为:“沈:直金切,自动。……另一读直禁切,使沉。……今温州方言的沉自动义平声,使动义去声。”潘悟云之说可从,即平声“沉”为自动词,表“沉没”义。
    因表“将物体浸没于水中,使之冷却”义的“沉”为使动词,故用作此义时,当读作去声。如宋郭守正《增修校正押韵释疑》去声五十二沁“沈”字条云:“又侵寝韵,杜‘朱李沈不冷’,此是。”又宋杨万里诗:“青李林禽沈冰雪,黄金白璧斫蝤蛑。”例中“沈”,四库本《诚斋集》收录此诗,于“沈”后小字注“去声”二字;《永乐大典》引此,亦于“沈”后小注“去声”二字。
    元时“沉”字的全浊声母已经清化,上述去声“沉”的声母变成了[tʃ]。据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原来读如澄母去声的“沉”,元时与“朕”同音,两字属同一小类,均为侵寻韵去声字。故结合异文,可推测“㴨”当为“沉”字换旁俗写,所替换的部件为声旁。表音构件的替换,通常旨在切合时音,然“沉”字的声旁替换,还受其它因素影响。
    据《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林连通、郑张尚芳等,2012:738—739)所拟《中原音韵》之音,元时“沈”共有三读:一为侵寻韵审母上声,拟音为[ʃim],今音“shěn”;一为侵寻韵知照母去声,拟音为[tʃim],今音“zhèn”;一为侵寻韵彻穿母平声阳,拟音为[tʃhim],今音“chén”。三读中,读如[tʃhim]者最为普遍,[ʃim]者次之,[tʃim]者极少。因字有三音,在特定文句中当读作何音,并非一目了然,特别是读[tʃim]者使用极少,更不易区分。故元刊《事林》改“沈”为“㴨”,当是出于表音的考虑。这种用法并非《事林》独有,《居家》亦见用例:
    (11) 生肺:……以湿布盖肺,冰㴨
    (12) 瑠璃肺:……依前法灌至满,冰㴨,就筵割散。
    综上,可推定“㴨”为“沉(沈)”字俗写,且“冰镇”之“镇”,本字即“沉”。
    2.“冰镇”的流传与通用
    作为俗写,声旁“朕”固然有表音作用,然整体字形“㴨”较为生僻,故难以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用。除了改换声旁外,民间俗写中更为常用的办法是直接改用同音字来替代,比如“振”或“镇”。《中原音韵》中“振”与“镇”属同一小类,均为真文韵知照母去声字。两字与“朕”的声母、调值均相同,韵母稍有差异,前者收[-n]尾,后者收[-m]尾。《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下收有“朕有镇”,须特意强调两字的区别,可侧面反映当时已有很多人不能区分两字读音了。后[-m]尾并入[-n]尾,“朕”“振”“镇”三字读音趋于一致,故以“振”或“镇”来俗写“沉”的现象渐多。最初,用于替换“沉”的主要是“振”字,如:
    (13) 以铁椎凿碎冰掺入其中,谓之冰振梅汤。(清·郝懿行《晒书堂笔录·梅浆》)
    (14) 初因恣饮冰振黄酒,冰浸水果,又受外风,致成风水。(清·吴瑭《吴鞠通医案》)
    到了清代晚期,“镇”字开始与“振”字并行使用:
    (15) 止渴梅汤冰镇久,驰名无过九条龙。(清·方浚颐《春明杂忆》)
    (16) 午酌有冰镇西瓜,甚佳。(清·张德彝《航海述奇》)
    “镇”有“压制”“抑制”义,相较于“振”,“镇”更易与“冰”建立语义关联。民国以后,《申报》《益世报》等报刊,及白话小说、文人笔谈中,就多作“冰镇”而非“冰振”。如:
    (17)第一驰名的,要数琉璃厂信远斋的冰镇酸梅汤了。(宛木《北平“夏”的回忆》)
    (18) 冰激凌、汽水、冰镇啤酒应有尽有。(微明《洋化的秦淮河》)
    经此推广,使得“冰镇”的使用频率远超“冰振”,最终以绝对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用开来。
    3.结语
    “镇”的本字“沉(沈)”是个多音词,一词承担多音及多义,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发生淆乱,故在语音演变的关键时期,特定音义便被同音字所替换。被替换以后,这一音义的演变轨迹便与本字发生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间的关联性日益减弱,其源头就愈加难以追溯。这类特殊情况,不仅存在于“冰镇”一词,其它难于溯源的词,亦多如此。故对“冰镇”一类的词进行科学的考证,探明其来源及流变,对词汇学和词汇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陈高华 1989 《舍儿别与舍儿别赤的再探讨》,《历史研究》第2期。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2001 《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2010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
    林连通、郑张尚芳等 2012 《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潘悟云 2002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潘悟云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涌泉 1995 《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
    周祖谟 1957 《汉语音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吴盼,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201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训诂学及刻本古籍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期刊,近年来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