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小小说要有“炸点” ——李尚财小小说的一种解读


    

李尚财无疑是这两年来,在全国小小说界崭露头角的福建作家。
    早在20年前李尚财便开始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一些中短篇小说。尔后,有十年左右在报刊上不见其踪迹,用他的话说这段时间都用来“应对生活”了。等他再次复出时,便是这两年,他竟以小小说的方式重新出现。据他所言,写小小说是因为太久没写东西了,笔生,先试一试笔,为后面写中短篇小说打一个“前战”。
    文学之事有时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许连李尚财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出于“试笔”目的写的一组小小说,竟掀起了不小的水花。仅一年半里,他的小小说便先后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读者》等权威杂志转载总计超过20余次,其中3家选刊以头题位置推出他的作品,《小小说选刊》在封三刊发他的照片及创作简历进行重点推介,部分作品被收入到年度作品选本之中。《理发》在《北京文学》发表后,更是被上述选刊在内的十余家报刊转载。凭借这样抢眼的表现,李尚财在同期小小说作者中显得格外“出挑”,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巧设“炸点”引爆“审美”
    李尚财的小小说我都读过,看到他取得这个成绩,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与探究。他凭什么能够迅速“冒出来”,他的作品到底有哪些特点呢?我尝试进行一番解读与分析。
    中国小小说发轫于1978年,经过40多年的探索发展,有了诸多渐成共识的经典理论。比如,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结尾的艺术”等,具体技法有“翻三番”“欧亨利结尾”“二次高潮”等。在我看来,无论小小说理论如何让人眼花缭乱,都没有走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如来佛手掌”:如情节设计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细节描写“鲜活动人”等等。
    众所周知,小小说篇幅小却能量大,它虽然不及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宽度,却可以在塑造人物、揭示生活深度上不逊于长篇小说。在一些经典作品篇目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例如许行的《立正》,一千多字的篇幅,却横跨四个时代,以“立正”为视点,生动地勾勒出不同时代的特性及精髓,从而做到了“以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试问有多少宣称“史诗”的长篇真正做到了这个效果?故而,我认为:如何尺水兴波、以小见大,仍是小小说创作成败的关键。
    李尚财的创作虽然部分印合了上述某些观念,但很显然他却更加“自我”,看得出来他并没有受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大有一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意味。有点“任性”,这也使得他的作品颇显个性。你可以说他的文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可以说他写得不像小小说,但绝对不落入俗套。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作品语言好,技术娴熟,整个文本也不错,但就是令人感觉气味熟悉,落入了固有的某种套路。因此,也便觉得没那么好了。李尚财的写作恰恰相反,他似乎并没那么多“讲究”,硬要说他在意什么,那便是特别注重对作品思想意蕴的拿捏。他的每篇作品都有一个标准的“看点”,或让你看到一个惊悚的画面,或让你窥见一个生活中的隐私,通过这种表现阐释出某种哲思。至于形式写法上则随势赋形,写成怎样算怎样。加之军旅生活的资源优势,的确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多了几分“陌生感”。这或许也是他受到选刊编辑青睐的一大原因。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被两家以上的选刊转载。
    通读李尚财的小小说,我还注意到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便是,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炸点”。看后令人觉得“很燃”“很炸”,达到了小小说里有“原子弹”的效果。“炸点”其实是李尚财自己的“术语”。他认为由于小小说体式小,因此更需要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炸点”,方能“炸”出境界,“炸”出一番远大于其体积的意象,正所谓“方寸之间见乾坤”。我对此深表认同。
    “炸点”顾名思义就是“爆炸点”,这个与圈中流传的“小小说里要有‘原子弹’”的观点或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估摸,这个“炸点”在作家刘庆邦那里就是“小说的种子”,在另外一些人那里也可能是“故事核”。一个小说正因为有了这个“种子”“故事核”,或者说“炸点”方能初步成立,而后作家围绕着如何引爆这个“炸点”进行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李尚财用“炸点”来描述甚是形象生动。可以说,一位作家苦苦寻找的正是能引爆全篇的“故事核”,也就是德国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有包孕的瞬间”。找到了这个“炸点”,小小说已经成功了一半。“炸点”可以掀起情节高潮,写活人物形象,揭示作品意蕴,引爆读者无限想象与思索,产生巨大的艺术张力……
    在李尚财创作的小小说中,除了个别篇目诸如《理发》写的是地方题材,其他的《对手》《较量》《用左手敬礼的人》《新兵往事》《考验》《标准》《对决》等写的均为军旅生活故事。然而,不论军旅题材还是地方题材,其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足够强劲的“炸点”。其中《新兵往事》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作品,原载于《福州晚报》,先后被《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转载。这篇小说亦能很好地说明“炸点”的问题。
    《新兵往事》讲述的是一个父亲“望子成龙”的故事,写得摇曳多姿,富有新意。因为“我”有一个文学特长,当教师的父亲希望“我”到部队后能够受到“重用”——比如分到机关搞新闻,从而在部队走出一条路。父亲鼓励“我”在部队多“表现”自己的特长,并对“我”的每一点成长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当父亲听说新兵连都在传“我”将被分到支队机关搞新闻,尤其支队的新闻干事还特别找“我”谈心摸底时,更是兴奋地对“我”说:“像你这样的兵,不放到机关放在哪儿?”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我”竟被分到了守桥中队。父亲在电话中询问时,“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开口便对父亲撒了个谎。文中有几段描写是这样的:
    “是不是分到机关搞新闻?”新兵下连后,我第一次跟父亲打电话时,他的语气里有种按捺不住的激动与期待。他似乎认定了我被分到机关,只差我的一个确认。
    或是因为受到自尊心的驱使,又或是不忍辜负父亲的热切期望。我本想说不是,出口时却成了“是”。说完把自己也吓了一跳,顿时感到脑袋一阵嗡嗡。
    “我就说你会被分到机关的!没错吧?”父亲显得很兴奋,然后对我又是一番鼓励与教导,“你要充分把握机会,力争尽快有文章见报纸,证明领导没有看错你……”
    “炸弹”在这里悄然埋下了。读者的胃口亦被吊了起来:“我”撒下这个谎后,将如何来圆这个谎?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是,“我”一连数日都感到惶恐不安。虽然部队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我”很快就接受了现状,但每每想起欺骗父亲一事,便倍感痛苦,心想:如果这个事露了馅,“我”该怎么面对父亲,父亲又会怎么看待“我”这个儿子?
    半年后,“我”终于成功被调入机关搞新闻,“圆上了”对父亲撒的谎。直到16年后,“我”从部队转业了,一次同父亲喝酒,两人在“回盘”人生中的得失时,父亲才“抖”出了这个料……
    事实上,父亲当年就从班长致新兵家长的信中,得知了“我”之前被分到守桥中队,并不是到机关搞新闻。父亲却一直没有戳穿这个谎言。
    “炸点”瞬间拉响,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想象: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啊!他的睿智、包容、忍韧跃然纸上。他没有揭穿儿子的谎言,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望子成龙心切,给了儿子太大压力,儿子才有了撒谎的举动;而儿子也为自己曾向父亲撒谎而忐忑不安、心怀愧疚。好在,漫长的时间足以让父子二人与当年的自己和解。待真相揭晓后,早已无关对错,只余下生活磨砺、岁月沉淀后的旷达与释怀,引人慨叹。
    千峰万峦蜿蜒,有的走向平淡无奇、索然寡味;有的走向却惊心动魄、美不胜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以说,这篇小小说巧设“炸点”,成功塑造了父子的鲜活形象,揭示了生活的丰富意蕴。
    自然质朴行云流水
    我们说李尚财的作品形式上看比较“随意”,但他却视“炸点”为小小说的生命。他认为,有“炸点”的短篇小说和小小说都不会太差,压强越大,炸力越强,则艺术效果越是非同凡响!只要有一个足够好的“炸点”,至于你要怎么表现,尽管怎么顺眼怎么写!不论南腔还是北调,都完全可以将故事讲述得足够动人。
    古人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文学境界以“真实自然”为上品。虽然“无巧不成书”,“巧”是艺术提炼加工的结晶,但“巧”也要以“自然真实”为前提。如果用力过猛,就会弄巧成“假”,让读者放弃对作品的信任,作家的一切努力都徒劳归零。
    就李尚财的小小说而言,显然采用了散文的叙事风格,以求营造行云流水的艺术意境。他自己也认为“把小小说当作散文写”。所以,读他的小小说会发现他极少繁复地刻画人物,故事也不一定讲得多么充分,在小说的意蕴完成的位置果断停止。
    《较量》是写武警中队赵毅队长改变老兵作风拖沓的故事,而《对决》是写散打老将谢文擘改变散打“新锐”骄傲的故事。赵毅改变林经好,不是谈心,而是通过“军事比武”;谢文擘改变刘东,用的也是军人特有方式:反锁训练馆,两人展开一场热血对决。
    故事的结局似乎有些相似,正如作品所言“军人与军人之间的沟通,有时就是这么简单,无需更多的语言。”军人独特的个性与刚性的沟通方式,呈现出武警生活的真实状态,显出自然质朴的韵味。
    最有意思的是写家庭生活的《理发》。作品开篇提出悬念:父亲特别“矫情”,偏偏在“我”要上班的时候去理发,让“我”照看儿子壮壮。接着,写“我”的猜测,父亲理发是为了跳交谊舞。“我”因为生活一地鸡毛,内心埋怨父亲不体谅年轻人。
    故事的发展是来了两通电话:一是妻子来电报信说父亲病逝了;二是母亲来电说她早知道父亲的身体情况,他提前去“理发”就为了给“我”减少麻烦。“我”懊悔没有关心父亲的病痛,不禁嚎啕大哭起来……原来,这是“我”做的一个梦。结局是“我”醒悟过来,赶紧带父亲去看医生。
    《理发》反映了老人群体被忽视关注的社会问题。它的结构、笔法特别像散文,质朴真实。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个父亲的形象:你们年轻人的生活需要被“照顾”,我的感受谁来“在意”呢?
    我相信未来,只要李尚财敏锐地去发现更丰厚的生活内涵,抓住更多具有戏剧冲突的“炸点”,他的创作必定会呈现更斑斓广阔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