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马步升《此致敬礼》:攀登散文创作高峰


    


    《此致敬礼》,马步升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鲁迅曾言:“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从1985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处女作《说开窍》,到新近出版散文集《此致敬礼》,马步升用四十年的散文创作,实践着鲁迅提出的大精神与大艺术。《此致敬礼》突出的艺术特征即运用了大视野、大题材、大结构,蕴含着大思考、大悲悯、大情怀,显示出大气象、大意境、大格局。《此致敬礼》是马步升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是对中国散文发展传统的继承与革新,也是新时代中国散文创作的一座雄伟秀丽的山峰。
    《此致敬礼》是一部蕴含着大精神、大思考的散文。在《浮光掠影》这篇散文中,马步升记述了一次参加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论证会的经历,并从细微处着手得出发人深思的结论。一位自小生长在兰州黄河边的老专家,在论证会上对复原后的兰州水车提出了批评,认为复原品远不如他小时候看到的高大气派。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复原后的水车非但没有缩小,还比原来的扩大了许多。马步升认为造成这位老专家认知上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他从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专家。“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是一部个体眼中世界的缩小史,和一部个体心灵边界的扩张史。”马步升的这个“心理相对论”,能够解决很多类似那位老专家“大小之问”的问题,闪烁着思辨的光芒,充满了思想的力量。
    《此致敬礼》是一部流露出大气象、大情怀的散文。在《苍天大地》中,马步升对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仁人志士、理想主义者,表达了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敬之情。作者在对比岳飞、秦桧两人生前及死后截然不同的境遇之后,道出了自己关于仁人志士的理解:“究竟是要活着的荣华富贵,还是要死后的千年哀荣?……在必须选边站的前提下,人与人的分水岭便会拔地而起:真正的仁人志士一定会选择后者。明知道自己不能在树下乘凉,依然要顶风冒雨种树;明知道叫醒梦中人会挨打,还是要坚持把身在危楼的人拽出来。”作者对历史先贤、仁人志士的礼赞,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传承了中国散文的“载道”传统。
    《此致敬礼》是一部运用了大视野、大结构的散文。相较于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散文创作同样需要坚实的素材积累与巧妙的艺术构思。收录在《此致敬礼》中的五篇散文,平均每篇多达四万字。想要灵活驾驭这样的宏大篇幅,不仅需要宽广的素材选择范围、娴熟的素材组织技巧,还需要独特的表现视角,以及生动的语言表达。马步升是一位才情四溢的作家,神思敏捷,涉猎广泛,视野开阔,在《此致敬礼》中展示了其散文创作的大手笔。
    在《冷语热心》这篇散文中,马步升将整篇文章分成十二个单元,单元内部经常采用“笔断意连”结构,单元之间多用“字断气连”布局,所有单元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安排,像扔出去一个回旋镖,飞行轨迹看似无规律可循,但却在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运动,最终能够精准地飞回到起点。在《冷语热心》第一个单元,作者道出了人生的艰辛:“每个人活着都是一场历险,每个人的一生都够得上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传奇剧。”接下来,作者谈到了人的气节与自然的节气、胜利者与失败者、人类生存法则、时代症候等众多话题。直到最后一个单元,又强调了人生的不易。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冷语热心》内外都形成了闭环,而类似的大结构在该书中俯拾皆是。
    《此致敬礼》之所以呈现出如此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马步升的知识构成、社会阅历、思维方式等密不可分。他在大学期间主修历史,在研究生期间主攻文学,此外还阅读了大量关于哲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书籍,这为他散文创作题材的宽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马步升十分注重田野调查,古城墙下、戈壁滩上、大山沟中,留下了他的足迹,历史遗迹、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成为他阅读的无字之书。马步升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结合,因而在散文创作中能够运斤成风。如在《风走流云》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僰王山、六盘山、马莲河、黄河等山川河流的别样风景,记述在甘肃、青海、四川、新疆等地的独特见闻,进而领悟“如果将人看作一个整体,一条涓涓细流汇成的泱泱大河,那便是人生如河了”。
    概而言之,《此致敬礼》是一部“形神兼备”的匠心之作,代表了马步升散文创作的新高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