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华:在传承、创新与互动中前行——由《微型小说选刊》新年首期看当下微型小说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25 爱思想 李洪华 参加讨论
今年是《微型小说选刊》创刊40周年。面对眼前散发着清新气息的新年首期杂志,禁不住为其在文学生态和阅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的当下,仍然初心不改、执着前行而心生敬意。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微型小说或小小说在文学格局中处境有些尴尬,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方关注,获得读者青睐。这既与微型小说创作在思想艺术上的提升密不可分,也离不开一批期刊的培育扶持。自1984年创刊以来,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微型小说选刊》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方针,坚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办刊原则,致力于让更多优秀的微型小说“被看见”。作为新年首发,本期《微型小说选刊》无论是编辑理念、栏目设置,还是思想内容、艺术风貌,都彰显出在传承、创新和交流互动中奋力前行的鲜明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赓续传承 《微型小说选刊》新年首期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赓续传承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作为开篇作品,张建春的《半本书》通过主人公楠子、长金对山芋和书的不同选择,反映物资匮乏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从小说主体部分看,叙述重心在人物的精神追求上。楠子沉浸在半部书的世界里,把自己历练成了作家。小说结尾,长金并没有独自吃掉山芋,而是让它们成为“山芋妈”,帮助一家人度过饥馑岁月。这段补叙不但意味深长,更使原本留白的伏线瞬间丰富、明朗起来,凸显中华民族在物质生存和精神追求之间协调平衡的传统智慧。 接下来,古琴的《水一样的月光》通过“我”与“父亲”在义利之间的选择和对比,弘扬了仁义诚信的传统美德。“我”在王记羊肉锅子饭店偷学了煮羊肉配方,不顾老板百般挽留,决计另谋出路单干。“父亲”通过自己在饥饿年代拾金不昧的故事让“我”无地自容。作者并没有落入微型小说在人物设计和叙事结构上常见的二元对立窠臼,虽然“我”的背信弃义在“父亲”大公无私的映照下显得渺小,但“我”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让“父亲”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从而契合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此外,于德北的《长镜头》通过一位70岁脑梗病友与儿子之间的隔阂、与三个老哥们之间的交往,呼吁人们重建信任、重温旧谊、重拾真诚;陈振林的《寻找飞行》通过张小勇和娟子夫妇寻找恩人、传递爱心的故事,弘扬无私大爱的传统美德;唐波清的《父亲与毛衣》通过父亲为儿子拆毛衣和织毛衣的故事,表达了父爱如山的感动。 中华民族向来有着明辨义利、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优秀传统美德。无论是《半本书》中楠子沉浸于半部书的精神追求、长金用山芋帮助家人度过饥饿岁月的义举,还是《水一样的月光》中“父亲”对“我”做人“要透明”“要硬气”的告诫,抑或《长镜头》等作品中让人感动的友谊、爱情和亲情,都无不体现出《微型小说选刊》新年首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自觉和努力。 微型小说审美艺术的创新追求 微型小说讲究的是在短小紧凑的篇幅结构内,以新颖的构思和简练的语言,追求意味深长的思想意蕴。这种以微、密、新、奇而著称的审美艺术特征,既是微型小说的优势,也容易成为局限,使其难以呈现宏阔的时空场景、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微型小说选刊》新年首期在审美艺术上也有着自觉的创新追求。 梁有劳的《俺娘的火车》努力突破文体形制的局限,试图在有限的篇幅结构中容纳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娘”从出生至终老的人生历程和情感心理,从想火车到坐火车,从燃气轮机车到高铁动车,在不足1500字的短小篇幅里容纳了长达87年的人生跨度和时代变迁。莫小谈的《尖叫》自觉探索叙事艺术,把元叙事的先锋手法运用到微型小说创作中来,不断让作者和叙述者现身文本讨论叙事问题。“幸福里”独居老太的“尖叫”让老队长回想起余梅香儿子被拐的事件,但当事人否认“尖叫”与自己有关,老队长也信誓旦旦地认为“幸福里”的余梅香并不是丢失孩子的余梅香,叙述总是在关键处形成空缺,一个原本习以为常的公安“打拐”题材被作者处理得新意迭生。 另外,张建春的《半本书》、于德北的《长镜头》、徐均生的《缘分》和马永青的《“二六工”的农场情》,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微型小说的传统结构框架,借鉴中长篇小说的叙事经验和影视蒙太奇的艺术手段,在较长的时空跨度里表现更为丰富的题材内容。古琴的《水一样的月光》、申平的《鸬鹚》、李海燕的《断树》和陈泽华的《长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微型小说的传统表现方式,借鉴诗歌、散文的书写经验,通过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段表现更深刻的思想主题。 编者、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互动 作为一家面向读者和市场的文学刊物,《微型小说选刊》始终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保持个性风格的同时,倡导通过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不断改善和提升办刊质量。 新年首期首先以“主编的话”向读者开诚布公。主编张越回顾杂志的发展历程,对当下碎片化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表示担忧。他以想象的方式建构读者的对话和编者的回应:“‘你现在还在看《微型小说选刊》吗?’‘我还在,一直都在看。’果如是,便是对我们认真办刊最大的褒奖,更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办刊者的真诚。 新年首期还有名家、新秀、专家和读者等各种声音的合奏。在《作家进行时》栏目中,微型小说作家于德北以《拿起即放下》为题,与读者交流自己的创作近况、心得和计划;微型小说研究学者刘海涛对于德北新作《松城人物志略》进行了精彩点评。《高校在线》专栏特邀微型小说评论家夏阳主持,为读者展示大学校园的写作风采。在精选冉晋明的《落点》和陈泽华的《长生》两篇优秀作品的同时,让两名新锐作者以《创作手记》的方式讲述写作理念、构思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这两个栏目中,编者、作者和读者一起“在场”感受了当前微型小说创作的活跃动态和可期前景。 为庆祝创刊40周年,新年首期特地开辟了《我与〈微型小说选刊〉》栏目,让新老作者、读者一起回顾走过的时光。在《我的文学之路:从学习〈微型小说选刊〉开始》中,老作者严奇真诚追忆了当初学习写作时,《微型小说选刊》对自己的激励和引导。老读者蓝汐生动描述了与《微型小说选刊》初次邂逅时的情景,“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那个寒冷的冬夜在弥漫书香的图书馆里,就像结识了一位拥有有趣灵魂的友人,相见恨晚”,朴实的话语里饱含着一份久违的温暖。 成功的文学刊物与优秀的文学创作一样,唯有不断地学习交流和融通互动,才能使自己保持青春和活力。 (作者:李洪华,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