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问题与文论发展的动能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31 未知 杜卫 参加讨论
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我们文学理论、艺术理论或美学的学术研讨会很喜欢的一个话题就是对本学科理论发展的展望,这些年又增加了学科建构、话语建构等概念,但基本上还属于发展展望的大范畴。让我们始料未及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这些展望经常会有始料未及的结果。举个例子。在1991年4月召开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上,老一辈美学家和当时的年轻人都积极发言,提出了一些展望,例如蒋孔阳先生提出“警惕美学泛化”。大家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在之后的一二十年间,生态美学、身体美学很热。我在琢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恐怕是外国(西方)直接影响我们知识生产的结果。 20世纪美学引进中国之后,外国的影响一直都在,实际上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就是西方的学问。但是,纵观百余年的中国美学研究,外国影响的方式可能有点差异。 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宗白华,这两代美学家受西方影响是研究的方式、方法,于是他们的美学理论形成了一些本土话语。李泽厚等美学家接受西方美学影响相对少些,“有意味的形式”恐怕是李泽厚美学理论中最直接引用的西方话语,但是,已经很充分地本土化了。这三代美学家吸收西方美学理论以解决中国本土问题的努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之后,生态美学也努力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文论和美学研究是直接引进西方的理论,缺乏本土问题意识,这是一个缺憾。 我学习美学的一个体会是,每一种有生命力的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其生命力来自对本土问题的反思,是这种反思所体现的深刻思想。王国维引进西方美学提出了“无用之用”说,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这些学说都带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学高扬“人道主义”旗帜,以实践美学之名提出了“主体性”问题,也是一种批判理论。这两次美学热潮都有着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正是这种意识和精神成为了当时中国美学发展的根本动能,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文论发展的根本动能。 当前,美学和文论研究的语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做文章的套路似乎越来越“固化”,那就是引进西方某一种理论,然后做一番阐释和演绎。但是,本土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却有所衰退,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举一个例子。文化产业和新媒介艺术的兴起为美学和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话题,这几年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文章和著作越来越多了。这些研究较多关注了“新”理论的生产,似乎旧的理论缺乏阐释的有效性,应该用一种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对新的文化艺术现象进行及时的研究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让我们深入认识新现象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社会、文化、政治背景,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文论的时代适应性。但是,我很悲哀地发现,对新媒介艺术产生背后的深刻经济和社会问题缺乏反思和批判。新媒介艺术的生产是与文化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产业背后是资本运作。然而,我们那些研究新媒介的文章,多数(不是全部)似乎对此视而不见,或者干脆随资本起舞,这是需要反思的。一方面,艺术产业几乎都承认“内容为王”,另一方面美学和文论界却对新媒介的“内容”关注不够。网游的背后有多少家长的泪,短视频背后有多少上当受骗者的血汗钱,在这些表面光鲜甚至“励志”的新技术产品的背后,是资本的肮脏和残忍!我们美学和文论界的知识分子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推波助澜。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硬实力也显著增强。然而,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未必全是正面的价值,最值得警惕的是市场思维和资本逻辑正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市场思维专注于需求与供给、投入与产出,而资本逻辑就是价值增殖、利润至上的逻辑,也就是无限追逐剩余价值,反映在思想意识上,就是“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思想模式的形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如果不加以适当管制,就会严重破坏国人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不能简单否定市场思维,也不能全然反对资本逻辑。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力大大提升,这是不可抹杀的巨大成就。但是,市场思维应该应用于经济行为,资本主要也应限于经济、金融领域,而且还需要加以有效监管。如果任由市场思维和资本逻辑无限扩张,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侵蚀到教育和文化事业领域,损害社会事业的公益性质,并在人们思想上形成对金钱的崇拜,会产生严重后果。教育和文化事业领域更重视人文,更崇尚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文化艺术产业与农业、工业不同,它具有产业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属性。对于新兴艺术产业的研究不能只讲GDP,还应该关注其社会价值和精神生活导向。美学界、文论界的同仁对于那些不健康的、对儿童青少年有害的新媒体作品,应该理直气壮地加以批判;对于用新媒介技术光鲜包装着的资本的血腥,我们应该无穷地加以揭露!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说,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论发展的根本动能在本土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我们要研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学科建设的真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迈入新征程
- 下一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收字和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