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四种新气象


    
    泓峻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执行副主任
    中国百年来的文学史,一直是在不断总结之前文学发展经验,不断反思与调整发展道路中前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的理论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中国当代文学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文坛面貌焕然一新。总的来讲,以下四种新气象尤其引人关注。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从“延安讲话”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就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作为一个根本方向加以提倡,而且不断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对文艺人民性的内涵加以丰富与发展,形成了人民文艺的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的系列讲话中,人民性立场几乎贯穿文艺问题的所有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对人民性与社会主义文艺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广大文学工作者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调研、建立创作基地、到基层挂职等方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当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取得了不俗的创作实绩。
    当代文学人民性的增强,首先体现在作家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许多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成为近年来文学创作的热门选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成就,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并指出了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在近年来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都有十分具体的体现。特别是像梁鸿的《出梁庄记》、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等作品,聚焦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反腐、当代大学生的学业与就业等问题,表现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普通农民身份转换的艰难心路历程,以及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平民化教育转变时青年知识分子的奋斗与迷茫。
    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当代作家不仅努力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像陈彦的小说《装台》,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更是围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家庭的命运变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反映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人生的梦想,在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的同时,也展现了文学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
    二、现实主义精神重新焕发光芒
    现实主义作为特定的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的英、法、俄等国。一段时间里,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曾经大师辈出,创造出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就中国而言,“新文学”在创立的时候,就把现实主义作为自己的一面旗帜。之后,现实主义这一称号也常常被作为一枚荣誉勋章,授予“新文学”历史上那些优秀的作家与优秀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冲击,现实主义在一些作家与读者心目中的分量打了折扣。然而,近年来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坛又重新占据了中心位置。
    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整体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精神面貌。就新时代中国文学而言,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正在开启的民族振兴的大业,就是震古烁今的壮举,是当今最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能否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全面反映这个时代的风貌,用充满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激励人,决定了这个时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成色与高度。正是为了让中国当代文学担当得起记录新时代中国社会变革历程的伟大使命,2017年12期开始,《人民文学》在之前的《中国报告》《现场》等栏目基础上,开辟了“新时代纪事”这一常设栏目,陆续刊出有关于贵州精准脱贫、鄱阳湖候鸟、可燃冰试采、通向世界的中国高铁、天眼、航天城、科技岛、淮河生态、深圳新貌等领域和方面的生动感人的事迹。
    2015年1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并提出了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和解决方案。中国脱贫攻坚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也是中国对人类发展与进步的一个庄严承诺。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像彭学明《人间正是艳阳天》等一大批真实反映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动人事迹的精品力作。几年来,在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像关仁山的《金谷银山》、赵德发的《经山海》等一大批反映中国当代农村生活与山乡巨变的优秀文学作品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史上又一次乡村题材文学创作的高潮。
    纵览近些年的中国文坛,人们发现,现实题材作品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许多作家从个人的小天地中走出,在处理现实题材时,既具有思想的深度,又具有生活的广度与历史的厚度,使得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当代文坛又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网络文学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对人类艺术活动的影响也日益广泛而深入。在作品文本存在形态、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着很大区别的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并迅速崛起的。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前面十几年的探索,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改变了以年轻读者为主的状况,逐步向其他年龄段扩展;二是网络文学作品纷纷“出圈”,为我国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提供了大量素材;三是诸多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受到国外读者热捧,已经成为西方以及周边国家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网络文学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认识到,网络文学并非仅仅是一种快餐文化,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品牌,它同样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网络文学中的许多优秀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着独特的诠释。就是从形式上而言,网络文学中的超现实因素、传奇色彩,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以及近代以来的市民文学传统也是可以对接的。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的文学形式,与五四“新文学”文学传统之间,已经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而且两者之间也在相互借鉴,互相影响,这有可能会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一个难得的契机。
    近些年来,面对网络文学影响力的日渐增强,网络作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由文坛的边缘走向中心。中国作协在会员发展以及在自己的领导机构选举过程中,不断加大对网络作家吸纳的力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网络文学在发展的早期曾存在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作品内容过于程式化,在追求字数的同时,不少作品语言粗糙,一些作者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近些年来也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纠正,网络文学的整体艺术水平大幅提升。许多网络作家自觉地承担起用文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精神产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与使命。
    其中一个更加可喜的变化是,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正在尝试突破以往以女频古言、玄幻穿越、都市言情等为主的写作套路,一批反映社会现实、记录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作品应运而生。据相关报道,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到2021年5月已经举办五届,历届参赛作品总和超四万部,总计评选出五十六部优秀获奖作品。其中,《复兴之路》《大国重工》《朝阳警事》《明月度关山》等十几部作品已经相继签约实体出版,《韩警官》《相声大师》《投行之路》《生活挺甜》等十余部作品也已正式签约了影视改编。在2022年6月中国作协公布的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工作公告中,列有18部“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作品,在其他扶持的主题作品中,也不乏现实题材。
    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转化达到新的水平
    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之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与过去百年全然不同的新的阶段。这时候,如何提升文化自信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包括中国古代文艺作品在内的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也不断得到深化。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于当代文艺创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论述。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中国当代作家不仅意识到自己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继承者,而且也是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民族文化自信心显著提升,向传统学习,向传统文化寻求创作灵感成为作家十分自觉的追求。一方面,传统的诗词歌赋的创作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低潮后,大有重新走向复兴的趋势;另一方面,作为当代文学创作主流的“新文学”作家,在创作时也把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美学精神作为自己作品的文化底蕴。即使是一些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也同样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新文学”曾经深受西方文学影响,我们经常可以在中国作家作品中看到西方某一流派、某一作家的痕迹。然而,在近些年的文学创作中,我们看到更多的作家在利用中国自身的文学与文化传统寻找创作的突破,像贾平凹的《老生》、陈应松的《还魂记》,写的都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人与事,但前者用解读《山海经》的方式来推进叙事,后者则一方面深得古代荆楚文化神秘诡异的神韵,另一方面其创作手法也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志异志怪传统一脉相承。正是类似这样的探索,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