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34 未知 董晨 参加讨论
“风清骨峻”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审美理想,也是刘勰文学理论批评中最为出色的成就之一。《文心雕龙·风骨》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以文学史和批评史的视角观之,“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对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亦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梳理“风清”“骨峻”的审美内涵出发,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以求教于方家。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云:“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王运熙先生指出,这里的“风”是指作家情感、气质的外在表现,所谓“风清”,即文艺作品“风貌鲜明生动,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诗》三百之“兴观群怨”,屈原《离骚》之“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建安诗人之“慷慨以任气,磊落以逞才;还是庾信诗赋之健笔凌云,李杜诗篇之光焰万丈;抑或是唐宋词人之“忧患深广”,明清小说之“现实观照”,无不呈现出作者思想情感鲜明生动、清显爽朗的特点。而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们的高度赞赏,亦在于作家均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刘勰看来,具有“风清”之美的作品既能充分展现作家本人之“意气骏爽”,同时亦具有“化感”人心的力量,故“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其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化感”之效。 《文心雕龙·风骨》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王运熙先生指出,“骨”是对于文学作品语言质素的要求,所谓“骨峻”,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必须做到结言端直、精炼,气势劲健有力。在刘勰看来,“骨峻”“风清”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唯有语言简洁精炼,“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对于作家而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务盈守气”——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个人之气质禀赋是作品之“风”“骨”的根源所在;由于作家个人气质禀赋的形成是先天、后天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其必须注意广泛学习经、史、子等各类经典,正所谓“风骨必从经典子史中出”。联系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可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屈原《橘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史记》;还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曹植诗,“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结言端直”、气势刚健既是其能够为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们所称赏推崇的主要原因,亦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坚守正道,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挫折挑战的可贵精神品格的充分彰显。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坚守创作者、批评者的初心,注重作家、批评家个人质素的锤炼,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学习和借鉴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一切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以刚健有力、精炼传神的文学语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家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综上所述,刘勰《文心雕龙》中“风清骨峻”审美理想的提出,既是中国古代批评家对于文学作品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要求,同时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重视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的体现。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讲话》中提到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等要求与“风清骨峻”的审美旨趣多有契合之处,是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创造性结合、创新性转化的优秀范例。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能够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和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像佩雷克这样的文学“玩火者”
- 下一篇:文学艺术应如何回答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