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知人论世 见微知著——读《吴融诗歌及其传播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41 未知 刘卫东 参加讨论
《吴融诗歌及其传播研究》 金强著 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在数千年的文脉传承中,如果有一种最能够承前启后,振奋国人精神、散发汉语魅力,从形到神的集合体,便是诗歌。基于舒缓而又深邃的唐诗精神,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才能够以形神兼备的方式得到优雅的表达。中国人的审美价值与情感体验,在诗歌的表达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体现,于唐诗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和彻底。作为诗歌的国度,唐诗精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风国韵,是对古代社会充满文明力量和优雅姿态的代称。唐诗能够集大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集合而成的。大国气度与绅士风范,纵横捭阖与蜿蜒迂回,多能够以唐诗为载体,引起代代人的深层共鸣。 吴融,生于晚唐之际,在已有的唐代诗人名录中,声名不甚显赫,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今人的研究中对其身世和际遇也多不做深究。大概是由于唐代诗人群落的形象已被描述殆尽,“生旦净末丑”都有了“标杆式”人物,剩余的也只能是各种角色的混合,或者分量不足,或是无甚可观。唐诗殿堂犹如一座辉煌的金字塔,唐代两千多位诗人中,位于塔尖的前5%,约略能够挺立在头部的仅数十位,然而这也常被认为是唐诗创作的天花板和唐诗诗人研究的整个天空。这在古代多靠诗作选本和诗话评述作品的条件下,是基本能够“盖棺定论”的。 然而,于今天,如此繁荣的研究景象,如此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人们又常怀着推陈出新的愿望,获得新知的可能性已经大为增加。如果排除政治因素,仅就唐诗写作的水平而论,要看其创作的质和量,有质无量,可称名家,有量无质,难称大家。一代人品诗,莫不一定程度上沿袭前代传统。 吴融在晚唐诗人群落中名重一时,与多位当时著名诗人有交往唱和,诗歌的交往群体水平也相对较高,如与其唱和的就有赵崇、薛贻矩、韩偓、李晔、贯休、高骈、广利、皮日休、杨侍卿、郑仁规等,这些诗作都能够彰显吴融的交际水平和交往偏好。同时,《吴融诗歌及其传播研究》一书对现存所有今古典籍中有关吴融的记述,做了“一网打尽”式的搜索整理,对于其家族身世和交往群体,做了到目前为止最为明细的描述,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立论公允。 吴融的诗风,后人常形容为“凄冷清疏”,这当然不能算是贬义词,诗风呈现与时代风云有关,乱世之中不可能不产生悲怆之情,因此这一点也无需指摘。较少掺杂利益的表达,更能够显出诗歌言情言志的本色,文学的本性依然是人性,而非附加的政治性,这一点作者在书中有较为清晰的表达。 澄清史实,还原形象,纠正谬误,是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比如对于吴融是一位“艳诗诗人”的描述,就被作者用有力的证据加以驳回。这对于吴融来说,可能是作品流传千余载之后,第一次遇见严肃的研究者,为其“讨回公道”。 结合时代背景,挖掘价值,探索意义,是文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吴融的诗歌“清雅可人,为晚唐翘楚”,作者用大量的诗作解析来印证此言非虚。对于吴融的身世家族问题,包括生前和死后,前后左右的亲属关系,作者也考察了几乎所有说法,并给出了自己的确定性描述。而这些综合性的背景考察,也为正确而集中地解读吴融的诗歌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 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只就文学谈文学,而是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丰富了对于诗人所处时代和诗人的聚落的观照。并且在后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与诸多古代文学研究名家大家都有照面或有接触,这也与唐代吴融的交往聚落做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联通。这展现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以及两个不同时代的文人群落基于文学追求和情感道义上的呼应,体现了文学的传承感和使命感,并通过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 作者对吴融作品被文学史收录情况,做了今古贯通式考察,并横向对比了唐代存诗数量前40位的诗人的研究热度。绪论和后记中作者对于自己研究轨迹的描述,也说明应鼓励今人要深入挖掘唐诗作品宝藏,同时,鼓励年轻学者廓清更多唐代诗人的文学形象,并在打牢传统诗文解读基本功的基础上,加深对“知人论世”的理解和运用。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和上海建桥学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