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颠覆的经典成了草根的狂欢《亚瑟王:斗兽争霸》:古不列颠传说中的圆桌骑士们变成英伦古惑仔(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16 文汇报 江吉娜 参加讨论
导演盖·里奇闯荡出的这条看似“大不敬”的路径,未尝不是回归了遥远的“骑士精神”。在原作中,亚瑟王夺回权力以后,在一张不起眼的圆桌边,他带领的“圆桌骑士”将改变黑暗蛮荒时代以来的人类权力分配观念。“亚瑟王的圆桌”是一个具有高度隐喻性的符号,它象征着取消人的贵贱高低之分———在尘世中,国王和走卒是平等的。很大程度上,这套“圆桌制度”及其崇尚的骑士情谊,是英国文明构建的基础。 盖·里奇在某次采访中,开玩笑地说,他会改编亚瑟王的传说,是因为觉得这个题材的电影会票房很好。影片的实际票房谈不上太火爆,但意料之中地制造了许多话题。不得不说,当代人对“经典”的体验,已经越来越少通过阅读行为,影视才是人们了解文化传统的途径。主流商业片其实非常依赖“故事新编”,因为挖掘、解构和再现传统文本,很能解决当代叙事资源的困境。 当然这也带来一个极大的悖论,就是“原著派”面对光怪陆离影像改编时的失落。影片《亚瑟王》也是这样的例子。电影里,不仅亚瑟的导师———大魔法师梅林,不见了,圆桌骑士里最重要的一位,兰斯洛特,也没有出现。兰斯洛特几乎主宰了亚瑟王传说的起承转合,他最初是亚瑟最得力的助手,后来,他爱上亚瑟的王后桂妮维亚,这段悲剧的恋情最终让骑士的联盟分崩离析。可以说,没有兰斯洛特,亚瑟王的故事里欠缺激情的冲击和矛盾,是不完整的,少了爱恨情仇的骑士精神,也就失去了骑士精神的华彩。 可见,“老作新谈”并非一劳永逸的商业公式,在似与不似之间、在继承和颠覆的平衡游戏中,大有文章。 (作者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被“包裹”和被“小看”的“才女”
- 下一篇:周俊生:不能拿鲁迅当商业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