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宝玉为什么恸倒?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43 文汇报 刘晓蕾 参加讨论
听到黛玉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不禁恸倒在山坡之上。 这是第28回,黛玉第二次葬花。年轻时读到这里,总被黛玉葬花的优美与哀伤所打动,对宝玉不甚留意。后来,读得多了,年龄渐长,却越来越能理解他的深意。他的爱与孤独,他的生命哲学,正从这里开始。 他想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也有无可寻觅之时,不由心碎肠断。再深想下去,像宝钗、香菱、袭人等,也将有无处寻觅之日,到那时,自己又会在何处呢?而斯园、斯花、斯柳,又将属谁?如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想,竟不知此时此刻之“我”又是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能解释此等悲伤吗? 此时此地,宝玉与生命的终极问题迎面相遇了:因美想到美的凋谢,因爱想到爱的消逝,因今日欢会想到永恒的孤寂……从而发出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而有涯,时间却无涯,死是人类永恒的敌人,能击碎所有意义。 古人曾哀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盛会后的王羲之也写下:“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那么,如何面对死亡? 有庄子式的逍遥与超脱,在死亡面前,或“鼓盆而歌”,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不再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有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不语怪力乱神。死,不要去想,重要的是怎么活。倘若非要给生命意义,司马迁说:人终归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相信,死得不平凡,就可青史留名,就可不朽。这当然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毕竟死得可歌可泣,不常见。 或祈求长命百岁,延宕死亡的到来;或繁衍后代,来逃避死亡的恐惧和虚无,愚公不怕死,是自信会有无数子孙。 这些“路”摆在宝玉面前,可逍遥,可安稳,可荣耀,任选一条,遮风挡雨,世人大抵如此。但是,他是贾宝玉,他悦纳万物,怀抱满腔的温柔与深情,他要非同凡响的爱情,要切肤的爱与痛……儒家的道德、道家的逍遥和世俗的生活,都容纳不下。 他就要不走寻常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今天,怎样留住古诗文“童子功”(深聚焦)
- 下一篇: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