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人的视角再现北宋汴梁城:读《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30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隐忧与曲谏 :〈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余 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 璇 《清明上河图》,一幅有着独特魅力的作品,四次被盗又五次进宫,从北方流落南方,最终回到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而它每每现世,总会引起一阵热潮。前年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似是为《清明上河图》特设的展览一般。那段日子我时常听周围朋友议论,去故宫排了几个小时的队,从故宫午门走到武英殿,又等了许久才得以进到《清明上河图》展区。可惜只是草草而过,未得仔细观瞻,便离开了。好在现今科技发达,在网络上能看到原版高清图片,细节也是详尽。面对这幅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虽然在各类美术书籍中,已读过它的相关材料,但是我心中仍充满着无限好奇,遂在书店中买了这本《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晖先生所著。我很幸运,研究生时成为了余先生的学生,听过余先生讲的好些课,听课的心情就如我读这本书时一样,激动且欢喜。这本书很好看,即便不做此项研究或少有美术史的知识,仅仅把它当作闲余时的读物,也是极有意思的。在开篇的内容提要中,余先生写道:“本书力求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解开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内藏着的层层历史密码。” 《隐忧与曲谏》有着余先生精心布置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开篇触及少有人触碰的问题——张择端其人。张择端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大多在研究《清明上河图》时,少有提到对于张择端本人的研究。本书用了近一章篇幅逐字逐句分析《清明上河图》卷后金人张著有关张择端本人的题跋部分,还原古文语境,依据历史文献而做出了逻辑推断: “游于京师”这个词在北宋有着特别的含义,将这个词放到当时的语境里,才能真正读懂其意。“游于京师”并非在开封漫游学舍书坊,是特指为考进士而到京师求学。 几句文字大致勾勒出张择端的家庭和教育背景。而之后的“张择端是‘后习绘事’,可见他并不是一开始就专攻绘画。一个士子在京师从‘游学’转向以‘绘事’为生,这在古代尤其在科举制度完备的宋代等于重新选择了生活道路。究其原因,无非两种可能性,其一是科场失利,其二是因家道衰败致生活拮据,难以继续维持读书生涯。张择端的绘画生涯属于半路出家。他新的谋生手段就是‘本工其界画,尤事于舟车市桥郭径’。‘界画’是一种借助直尺表现建筑的绘画,张著只称颂了张择端的界画,没有提及他的人物水平。”一段,又写出了作为画家的张择端的样貌。画家创作的作品一定不会脱离画家本身存在,对画家的思想、学术、眼界和技法等背景的考究,影响着对画作的理解。张择端能将北宋汴梁城清明节前后的场景描绘得如此细腻生动,必定是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