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精神挚友(2)
http://www.newdu.com 2025/07/02 05:07:00 文艺报 赵亚东 newdu 参加讨论
里尔克和昌耀在诗歌艺术上都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昌耀没有高学历,却绝不是仅凭天才写作的诗人,他从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中吸收养分,融合进自己的汉语新诗写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厚。在昌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各种宗教的涉猎,他对救赎的渴望与寻找。里尔克立足于德语文学,同时又向法语文学俄语文学学习,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两大源头上进行探索,使得他的作品达到了20世纪精神的高峰。 青年时期的里尔克、昌耀,尚未从一个主观的、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而临近生命终结之时,蓄集已久的精神势能,都在一个必然的瞬间使他们化蛹为蝶。不过,里尔克与昌耀一刚一柔,一个是直拳,具备力道,一招致命,一下子给你送到精神的裂变点;另一个则是太极,是复杂的交叉小径,纷繁而又更加神秘,需要无数次地往返,才能找到重生的出口。昌耀以生命本身进行精神的奋争,更直接,更具冲击力,反抗意识更强烈,他不是氤氲的、弥漫的,而是冲锋式的。昌耀在与生活的对抗中,保持着对世人、对宇宙的无比关切、热恋和慈悲,孤绝中隐含热爱,诠释了伟大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古老敌意。他这种对抗性(生命、主流语言模式等)、高原独有的神秘色彩及审美,在中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还在继续发酵。而里尔克更柔和,阴柔的成分多些,对生命伤痕刻画更深、更内在。里尔克的晚年,他思想更趋悲观,但也更加神秘,充满了无限的感伤,那种直抵地底深处的悲凉与凄美氤氲于此世之中。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言传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两位大师以诗达思的基点不同。里尔克认为诗是经验,它带来诗人诗歌观念和写作的转型。他对诗歌的本质有深刻探寻:诗既是经验,也是存在。在诗集《杜依诺哀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里尔克将诗与存在同位一体,为后世做了高超示范。而昌耀的诗思,则是在中国历史风潮中,突出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高扬的是诗人的理想。青壮年时期,昌耀的诗歌多思考现实与理想的搏斗,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986年之后,昌耀的作品有了面对时代烘烤的惶惑,他的思考更多强调的是焦虑。 里尔克的作品更具世界性,昌耀的作品地域色彩更鲜明。如果说昌耀从人的自身去寻求自赎与拯救的超越,那么里尔克则是用诗歌在更广阔的天地之间漫步。他的写作是人与世界的神秘的联系的钥匙,是神的语言,也是神赐予人类的密码。里尔克为人类表达了对世界的领悟,和神想要说给人类的话语。昌耀对苍凉、峻切的地域风貌的描写,粗粝而雄性,是原始创作力的象征。昌耀标举的地域性,不是一个随意的便签,而是向独特地貌寻求精神个性自由的艺术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2017鸡年最新春联带横批集锦大全
- 下一篇:岳麓山《禹碑》缪篆试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