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旋诗长征路采访手札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45 光明日报 高盈 参加讨论
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英〕雪莱 作为一个年轻的“80后”,在我的记忆里,长征是小学课本中的《金色的鱼钩》和《草地夜行》,是中学课本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每逢红军会师纪念日大学校园里拉起的红色横幅,是脚本创作前需要反复研读的一本本泛黄的史料和一盘盘落满灰尘的老胶片……长征,就像一条远去的大河,波澜壮阔,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今年春天,我参加了纪录片《大会师》的编撰摄制工作,追记伟大的长征。由是,循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许多村村寨寨。原以为当年长征路行偏僻、行踪飘忽,加之年代久远,许多历史痕迹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出乎意料的是,时隔80年,红军长征在沿途百姓心中刻下的印记,依然那样清晰,那样鲜明…… 战士与玫瑰 摄制组循着长征路,进入云南。 车过山界,路旁的玫瑰多了起来。从曲靖、昆明、楚雄、丽江,一路西行,大片大片的玫瑰,深红的、绛紫的,一丛丛、一簇簇怒放在暗红的土地上,融入大山。她们簇拥着,欢笑着,像一波波腾着火焰的浪花,翻卷着,涌向天际。 玫瑰竟会有这般轰轰烈烈的性格?我眺望着,疑惑着,构思着怎样表现这令人惊诧的场景。不知不觉间,吉普车已在盘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停在了禄劝县双化乡撒营盘镇坎邓村。山间河道曲曲弯弯,玫瑰田顺山而上,浓浓的色彩从脚下铺到天边。沿着花田走进深山,红土大山间夹着狭窄的马帮道,仅容一人通过,两侧的红色大石被几百年来牛马的毛皮磨得光滑发亮。这里就是我们的拍摄地——石板河阻击战的战场。 1935年5月1日,中央红军夺取了禄劝境内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渡口,并准备从此处渡江北上。红五军团奉命在金沙江南侧石板河一带阻击追敌。红军战士纪律严明,对当地彝族村落秋毫无犯,百姓们非常感动,纷纷尽力帮助红军。老羊倌为部队带路,妇女们为战士舂米磨面,年轻人帮着挖掩体、筑工事。仅仅三天,石板河阵地工事就搭建完成。中央红军渡江渡了九天九夜,红五军团就在崇山峻岭间打了九天九夜,他们像铁闸一样,把十多万国民党部队死死堵在了马帮道上。 80载春秋一挥间。当年染血的战场,已经成了一片片玫瑰田。今天,这里的玫瑰已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高级香水、医药、食品、化妆品及许多工艺品的天然原料,远销大洋彼岸。更加浪漫的是,这些含苞待放的玫瑰会乘着飞机来到繁华的都市,洒上金粉,包裹上绢纸、绸带,最后送到女孩子柔软的怀抱中,让她们感受到爱情的甜美与芬芳。 摄像机回放着坎邓村红石崖的壮美画面。漫山漫坡的玫瑰中淡化出一队队、一群群年轻的红军战士,他们淳朴憨厚,拉着骡马跋山涉水,扛着土枪在泥水里打滚,他们在群山间奔跑着、劳作着、战斗着、歌唱着。他们就像一丛丛深红绛紫的小花苞,开得热烈奔放,把土壤、岩石、峡谷、整个山河都染得鲜红。 画外音徐徐响起,那是一位25岁便牺牲了的烈士留下的诗句: 祖国呵,在埋着我的骨骼的黄土堆上,也将有爱情的花儿生长。 ——陈辉《为祖国而歌》 年轻的姑娘,可知晓,那芬芳的玫瑰正是红军战士美好的心愿? 红麦穗 你见过红麦穗吗? 剧组来到丽江与迪庆交界的金沙江畔,我第一次见到了深红的麦穗。 这种麦穗短粗壮实,颗粒很大,麦芒粗长,在淡蓝色的雪山脚下,在奔腾浑浊的金沙江边,深红的麦穗铺满了江岸。夕阳辉映,那一层层红麦穗仿佛是染红的江水漫出河床。 江边不远的玉龙县有个四面环山的村庄,上百年前,叫作螳螂坝,大片红麦田将它团团围住。 1936年4月,贺龙将军、萧克将军率领红二、六军团经大理鹤庆北上,前往丽江石鼓,东渡金沙江,途经螳螂坝。当地老人说,红军经过的时候,正是麦子成熟的时节,一颗颗深红的麦粒饱满精壮,仿佛一滴滴血,坠成一串串沉甸甸的麦穗,就像一队队长年行军而晒得发紫的战士。空气中金粉似地飘浮着纷纷扬扬的麦芒,粘在战士撕烂的绑腿上、蓬乱的头发上、干涸滴血的嘴唇上,闪闪发光。残阳如血,在红麦田里,一条金灿灿的游龙忽隐忽现。乡亲们口口相传:莫非真是一支天兵下凡? 和世根、和继妹是两个纳西族幺妹,对这支神奇的队伍充满好感。红军穿过螳螂坝时,她们发现一位战士身负重伤,掉了队,便把他隐蔽在山上。村里十几户人家轮流守护着这位红军战士,给他送饭、疗伤,但村里缺医少药,战士伤势太重,还是没救过来。乡亲们埋葬了他,但因不懂汉语,不知道战士的名字,只能在石碑上刻下“无名红军墓”。 80个春秋,小小的红军墓始终静静地躺在古老山峰间。年复一年,麦田绿了又红,红了又绿,无名战士的墓碑上覆盖了一层又一层金麦芒。从那之后,村民们把“螳螂坝”改名为“红麦村”,纪念从此路过的红军,和那双慢慢闭上的沾着金麦芒的黑眼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