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的四百年传唱(2)


    舞台上看到的
    并非全貌
    《牡丹亭》作为一部剧本,不仅是舞台经典,也是文学经典。故事发生在南宋。杜丽娘春游花园,梦见柳梦梅,醒来后伤春而亡。乱世中,柳梦梅偶然捡到了杜丽娘生前的画像,助她还魂,又历经重重考验。两人冲破了阴阳之界,终成眷属。
    在杜丽娘身上,有大胆的感情。在柳梦梅身上,有知识分子的理想和委屈。49岁离开官场的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写尽了他对生活的理解。
    新版《牡丹亭》共收录全部55出戏文,如果全本不删节进行演出,需要三天三夜的时间。因此,今天我们在剧场里看到的,是取其精华而形成的折子戏,随不同剧作家、表演者的取舍而有所不同。但不论如何呈现,它们的源头都是400年前汤显祖的这55出戏文。
    汤显祖称自己的戏剧创作
    是“小词自遣而已”
    汤显祖(1550~1616年),明代戏曲家,江西临川人,后世称之为“东方莎士比亚”。而汤显祖自己却在和友人的书信中说他的《牡丹亭》等作品是“小词自遣而已”。这并非他在故意自谦,也不是他看不起戏曲,而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古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太上为立德,其次是立功,再其次才是立言。更何况,这里的“立言”指的是文章和诗词,不包括戏曲创作。
    汤显祖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汤尚贤在临川城创建了“汤氏家塾”,并聘请理学大师罗汝芳为塾师,为宗族子弟授业。21岁中举,26岁出版诗文集,汤显祖声名鹊起。但他却因不受首相张居正延揽,屡屡不中进士。这屡考不中的十多年里,汤显祖熟读了萧统编集的《文选》——从《楚辞》到汉魏六朝的一部辞赋诗文选集,据说,他能一字不差地背诵整部书。《紫箫记》传奇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后来他自己又进一步完善了这部作品,形成了《紫钗记》。
    直至张居正去世,34岁的汤显祖方才出仕,就职南京。官至礼部主事,汤显祖上书《论辅臣科臣疏》。他在奏折中这样形容他所处的时代:“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其结果是,汤显祖贬谪岭南。
    又做了两年遂昌(今浙江省)县官,49岁的汤显祖在经历了数次官场浮沉之后,向朝廷告假回乡,居住在他自建的玉茗堂中。《明史》里,汤显祖的篇幅很少,甚至还不如他的儿子汤开远。在表过他并不辉煌的仕途之后,《明史》记他“蹭蹬穷老”。但汤显祖在自己的祭文里这样描写晚年生活:“所居玉茗堂,文史狼藉,宾朋杂坐,鸡埘豕圈,接迹庭户。萧闲咏歌,俯仰自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汤显祖创作了传奇《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与早年作品《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责任编辑:admin)